珠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珠江流域 -> 正文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桑园围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PE-010

所属年代:始建于宋代,并经后世不断加建扩建至今

所属区域:珠江流域/广东省佛山市

完成学生:刘天祎、贾澜、曹凡、徐阳晨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桑园围位于珠三角西江、北江之间的洪潮区,兼受洪水与潮汐双重影响;

2)气候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集中在汛期,旱涝交替明显,加剧了水文波动;

3)地形地貌:地势整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原面积占约88%。地貌类型丰富,包括丘状台地、冲积阶地、海积低地等;

4)人文环境:是典型的以“桑基鱼塘”为核心的珠三角基塘聚落,聚落分布、田制划分与地貌水文密切相关,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性的水文化体系。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设施:桑园围从宋代起经历了“开口围—合围—闭口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大围、子围和堡三级组成的堤围体系,结合河涌、窦闸等设施,实现了洪水阻挡与水资源调蓄的双重功能;

2)管理制度:形成了以“堡”为基本单位,村社共同协作的水利管理模式;

3)农业系统:“桑基鱼塘”模式通过桑蚕、鱼塘、农田联动构建一个水循环生态系统,提升生产效率,体现出传统农业与水利的深度融合。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聚落与水系耦合:聚落分布紧贴堤围、河涌系统,形态依地势变化呈岗地型、涌型、滘型等多种聚落形式,公共空间如祠堂、庙宇往往选址于水体附近,既便于灌溉、又利于交通,体现了以水为核心的聚落分布逻辑;

2)传统智慧:通过线性堤路、水塘环绕、涌口分布等空间手段,有效实现人、水、地、田之间的耦合适应。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因地势设防:聚落因洪潮频发而选址于高地,高地建居避洪,低洼设塘蓄水,建筑密度随水灾压力递增,由小尺度的岗地型逐渐演化为团块密集型的滘型聚落;

2)韧性理念:围内聚落通过堤围系统有效阻挡水灾的冲击,同时村社也形成了灵活的应灾机制,体现珠三角地区传统聚落面对复杂水文环境的适应性智慧。

三、小结

桑园围是珠三角人地关系协同演进的典范。聚落因水而设、依势而居,形成复合型的防灾、水利、农业与文化体系。“因水设防、以水成居”的格局不仅体现了高度的环境适应性与生态智慧,也为当代城市应对水环境挑战、实现气候韧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谢诗娴,郭巍,张清然. (2023).桑园围水适应性研究——整体性、差异性和联动性.城市规划, 47(8), 87-100.

张智敏. (2017).水患压力下的传统岭南水乡聚落形态解析——以珠江三角洲桑园围四村为例.建筑学报(1), 102-107.

侯晓蕾,郭巍. (2015).圩田景观研究形态、功能及影响探讨.风景园林(6), 123-128.

席琦,郭巍. (2020).广东桑园围乡土景观要素及其文化性.中国城市林业, 18(6), 32-36.

潘莹,吴奇,施瑛. (2021).广东西江流域乡土聚落的水适应性景观营造模式研究.新建筑(5), 11-16.

王春晓,陈淑妍,孙乔昀. (2022).珠江三角洲桑园围山水格局形成及演变探究.住区(5), 99-105.

何如铨. (2014).重辑桑园围志.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