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珠江流域 ->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PE-011

所属年代:元代至明代万历年间-至今

所属区域:珠江流域-西江水系

完成学生:张创艺、易凌宇、苗开婷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龙脊村位于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浔江支流;

2)气候条件:龙脊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约17℃,年平均降水量1650毫米,且旱季雨季明显;

3)地形地貌:龙脊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的东南部,地处桂北越城岭山脉西南麓,最高海拔约1100m,最低海拔约300m;

4)人文环境:龙脊村的干栏式建筑与梯田景观通过传统生态智慧,构建了“人-水-田-居”系统的动态平衡,造就了避水之患与用水之利的智慧博弈。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龙脊村的梯田采用独特的石砌田埂技术,将陡峭山地改造成层层蓄水平台。并通过分水木刻根据梯田面积精准分配水量,宽槽供大田,窄槽供小田,实现高效灌溉;

2)水系统整合:龙脊村的梯田依赖降雨径流和山涧溪流,形成梯田间的细沟灌溉网络。通过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以根系储水、裂隙泉等方式补给溪流,保障旱季供水。并将结合地面灌溉和地下灌溉相结合,形成可持续的水循环系统;

3)水资源管理:村寨世代遵循"众人分水"的传统,共同维护沟渠和分水设施。保护水源林的生态智慧,使这套古老系统至今仍稳定运行。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水灾防控:龙脊村采用干栏建筑通过2-3米的架空,既为洪水通过预留了通道,又保护了上层居住空间的安全。此外45度陡坡屋顶和挑檐设计实现快速排水,构成立体防灾体系;

2)韧性营造:村落依山就势采用阶梯式分布,构建"山林-村落-梯田-水系"的立体格局:山顶森林涵养水源,山腰村落避灾安居,山脚梯田调节径流,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既避开水患风险又便于生产生活。

三、小结

龙脊村以"梯田-干栏"系统为核心,形成"稻作-居住-生态"三位一体的山地智慧。其干栏建筑采用"穿斗构架+悬山错层"技术,实现人地平衡,为当代生态建筑提供范式。通过传统智慧构建"人-水-田-居"动态平衡,形成"以天养水、以智避水"的低干预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徐卓.(2022).《居住的文化时空:广西民族建筑文化解读》:广西壮族干栏木构建筑的空间形态与文化.建筑学报,(01),124.

韦俊峰,明庆忠.(2025).自然的社会建构中“人-自然-地方”关系网络——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案例.地理科学,45(04),711-720.

韦诗誉,单军.(2018).时空生态学视野下龙脊古壮寨民居空间变迁研究.建筑学报,(11),84-89.

郑文俊,张贝贝,吴忠军.(2019).桂林龙脊人居环境适应的营造智慧.中国园林,35(09),20-24.

杨贵庆.(2014).我国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03),60-68.

谭宁,田斌,童富果.(2012).龙脊古梯田原生态水循环探析.科学技术与工程,12(11),2697-2700+2707.

Jiang, Y., Li, S., Chen, W., Cai, D., & Liu, Y. (2017). The evolution of crop cultivation and paleoenvironment in the Longji Terraces, southern China: Organic geochemical evidence from paleosol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2, 524-531.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