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长江流域 -> 正文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A-011

所属年代:五代南唐升元年间(2893 aB.P.—2887 aB.P.)

所属区域:赣江支流—乌江-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

完成学生:董琳琳、王丹、张雅倩

指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江西流坑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西南部乌江之畔的水系范围;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华南气候区与华中气候区过渡地带,受亚热带湿润季风影响明显,年平均气温17℃左右,气候总体特征为:闷热、多雨。;

3)地形地貌:江西流坑村地形以丘陵和山脉为主,其次是河谷和平原。四面青山拱挹,三面江水绕流;

4)人文环境:乌江是村民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纽带,流坑村的主体依傍在乌江西岸的高地上,东西两岸都有大片肥沃的水田,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水循环利用:流坑村通过人工挖渠将乌江水引入村庄内部的龙湖,为村民提供水源,满足各家各户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同时,通过环环相扣,有序完整的排水体系,将雨水和生活污水纳入龙湖,再通过挡、捞、截等手段,使得污水在龙湖中自净到一定程度,最后排入乌江,减少了对乌江的污染,,循环利用乌江水体,形成生态环保可持续的自循环系统;

2)水系统整合:流坑村利用自然地势形成自东向西水流,从东侧水口引乌江水入人工七口池塘(龙湖)储蓄,干旱时蓄水、洪涝时泄洪排水,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乌江水注入使池塘水质清洁,且池塘层层跌落、规划设计合理,结合生物净化作用。最后水经西侧小溪流回乌江或灌溉农田,形成完整水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系主导空间结构:龙湖是由七口水塘组成的,七口水塘的建造充分利用了村庄南高北低的地势,是村庄内部排水排污的重要枢纽。流坑村因地制宜,人工挖掘了由南而北、紧密相连、绵延如龙的七口水塘,其构造原理如下:从村庄南面通过人工挖渠将乌江的水引入龙湖,整个龙湖南高北低,每个相邻的水塘之间通过排水孔进行连通和分隔,层层相通,环环相扣凹。整个排水系统巧用地形,因地制宜,使得流坑村几乎不会出现积水的状况。同时,利用地势高差,将龙湖西南的龙溪之水引入湖中,湖内常年保持清水流动,充满了山水的灵性;

2)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该村排水系统的重要节点分为小神、中神、大神。小神是排水系统的始端,中神是排水系统的中段暗沟,大神是排水的出水口,井然有序,层层相扣。以住宅中的天井(小)为起点,雨水经建筑的地下暗道,迂回环绕,经过多个天井逐步下行至街巷的明沟、暗渠(中)。龙湖侧壁上设有许多排水孔洞,与两边村庄道路的明沟暗渠相互连通,有些也用简易的排水管道进行排放雨、污水沿明沟、暗渠由东向西汇入村中人工挖掘的龙湖内,经过龙湖的自净系统,由南而北排入乌江(大)。

三、小结

流坑村运用理水智慧,把村落与周边环境、地形地貌充分结合起来,同时因地制宜,建造了完善便利的排水系统。这套理水系统经历千年的考验,它所传递的务实观、生态观,迄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现代水环境治理和营造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朱智恒, & 王晓勤. (2023).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流坑村落空间形态结构解析.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闵忠荣, 黄萍, & 段亚鹏. (2018). 传统村落理水智慧浅析——以江西省流坑村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25(01), 7–11.

丁文菁. (2020). 流坑建筑及其文化内涵.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刘华斌, & 古新仁. (2018). 传统村落水生态智慧与实践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西抚州流坑古村的启示.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3(04).

徐雅芬. (2015). 明清时期江右商的宗族教育——江西流坑村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5(02), 44–47.

Li, Z., Huang, S., Wang, H., et al. (2022). Traditional village water ecological wisdom digital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Liukeng Village, Jiangxi,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13(03), 371–381.

姚妍, 沈守云, & 廖秋林. (2012). 江西流坑村传统乡村聚落文化的研究. 吉林农业, (09), 225–226.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