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A-012
所属年代:始建于北宋末年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江西省婺源县理坑村
完成学生:安英源、王慧敏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理坑村位于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范围。
2)气候条件:该区域婺源地处中亚热带,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初霜期11月中旬,终霜期3月中旬,无霜期约242天。
3)地形地貌:理坑村位于婺源与休宁的交界处,处于驼峰山东南麓和黼阁峰南麓的众山环抱之中西南——东南走向的呈袋形的山谷中段。地势整体为东北高,西南低。村西南有发脉于婺源最高峰大鄣山的驼峰尖。
4)人文环境:理坑村通过天然形成的天津以及各种桥梁等,为居民营造良好的人水关系。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在理坑村,家家户户都设天井,具有采光、通风功能,雨水都往自家天井里面排。天井建有弯弯曲曲的排水暗沟,暗沟与院落门口的河流相通,就算是倾盆大雨,天井里的水也不会溢出来。
2)水系统整合:水利设施遗存丰富,包括桥梁、水礁以及古井。
3)水资源管理:理坑村的活水大多是山上的溪水,平时的水量并不大。村民顺着水流修葺河道,因势利导,在水中隔一定的距离,修一座水坝,其目的是局部抬高水位,减缓水流速,方便居民洗衣、洗菜等生活使用。水流量小时,从水坝中部缓缓泄入下一段河道;水量大时就从水坝上部漫流排入;当山洪来时,水坝起到一定的蓄水作用;同时,把坝上的泄水口打开,及时排水。通过一系列的水坝使得整条溪水可以分段使用,而且控制水流速在自清的范围内,不会冲刷砌筑的河道。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以山为依托,背山面水”的聚落形式为吉地。理坑村在选址建村时重点考虑聚落的外在隐蔽性,沿理源溪溯流而上的村口道路---水街---为主干道,蜿蜒而上黼阁峰,村落整体被山峰围绕,形成一个内在开放,外在封闭的具有向心性的居住聚落。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全村建筑有规则地面街、面水而建,由中心向四周辐射扩散,展现出一种“出水莲花”的村落建筑布局。理坑的街巷以箬皮街为轴线,有官巷、石坦巷、百子巷等42条,呈枝状布局,体现了很强的向心凝聚性。
三、小结
理坑村的徽派建筑群精致典雅,白墙青瓦、飞檐翘角,是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活化石。水系是理坑古村的另一大特色,溪流穿村而过,与自然和谐共生。整个系统的排水坡度,均经过准确的设计和精准的施工,沟沟相通、渠渠相连,保持了水流通畅,至今还可发挥作用。漫步在古村的古巷、古宅中,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流转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参考文献
Guo, H., & Jordan, E. J. (2022). Social exclusion and conflict in a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A case study from Likeng Village, China. Tourist Studies, 22(1), 42–60.
Zhang, J., Long, B., & Zhao, Y. (2019). 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Likeng, Wangkou, and Jiangwan in Wuyuan, China. IOP Conference 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592, 012109.
朱一诺, 郑杰, & 郑志元. (2021).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解析及保护传承研究——以婺源县理坑村为例. 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 (编),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第10页).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陈碧娇, 孔令龙, 陈翰文, 陈颖, 康喆, & 吕宏祥. (2018). 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探索——以婺源理坑村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小城镇, 17.
余小荔, & 周欣. (2017). 传统天井式民居建筑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研究——以江西婺源理坑村为例. 明日风尚, (03), 57.
何冬冬. (2016). 类型学视野下的徽州传统民居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工程大学.
张泉, & 戴宜顺. (2021). 徽州与陇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意象比较研究——以婺源县理坑村和正宁县罗川村为例. 建筑与文化, (04), 44–46.
胡静. (2014). 浅谈皖南传统民居的被动式节能技术——以江西省婺源县大理坑村为例. 浙江建筑, 31(01), 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