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长江流域 -> 正文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A-013

所属年代:北宋(960年-1127年)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上海市闵行区

完成学生:付熠镔、魏紫东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位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流域(一级流域)黄浦江流域(二级流域)姚家浜河、复兴河(三级流域);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气温年较差较小;

3)地形地貌:革新村阡陌纵横、水网密集,地势无起伏,村域内农田、林木与古镇村落交相呼应,为传统的平原地貌。

4)人文环境:北宋末年,于召稼楼区域开始垦荒种田。明朝时在此逐步形成村落,形成两个发展中心。清代,村落已经连绵成片。革新村是召稼文化影响下的上海农耕文化的起源。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系主导空间结构:革新村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水网特点为13%的水体比例,水网街坊在80米—300米,河道宽度一般为12米。在水体为主导生态因子的江南水乡环境中,顺水而建的建筑大多朝向河道。从整体上看,革新村由于被纵横的河道和道路划分成不同的区块,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建筑的排水系统:革新村建筑的水口涵洞是村落积水排至周边水体的出口,在村落的泄洪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排水口涵洞坚固耐,能承受水流的冲击。在洪涝灾害中仍能保证排水通畅;

2)建筑的防潮系统:水乡城镇地下水位高,地面湿气较重,通常解决地面防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抬高宅基,二是架空地面,抬高宅基是使室内地面高出室外街道或院落2~5个踏步,台基通常用石材或灰砖平卧密砌能有效阻止地下水气积蓄并渗透到地面,从而保持室内地面的干燥。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与水相息的商贾文化:河里船帆相连,岸边物埠壅塞。南北街衢结为一体的报恩桥上,男老妇幼,服装服饰肩接踵;复兴桥两边茶楼酒肆、医局钱行当作坊,鳞次栉比。早集午市,人声鼎沸,美味美食灯红酒绿,笙歌彻夜,酒幡招展,商旅云集。

三、小结

无论是在传统村庄布局,还是在建筑单体的营造中,革新村的传统建筑无不充分结合水体,充分发挥其生态效应来调节改善小气候,并利用建筑营造的智慧解决水带来的各种问题,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这样利用水体的生态处理手法对于当今的人居环境规划和设计有十分直接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李伯华, 曾荣倩, 刘沛林, 刘一曼, & 窦银娣. (2018). 基于CAS理论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化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地理研究, (10).

李伯华, 曾灿, 窦银娣, 刘沛林, & 陈驰. (2018).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05).

虞春隆, & 朱颖彬. (2018). 基于流域的黄土高原川道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模式研究. 小城镇建设, (05).

周忠凯, 赵继龙, 刘耀胜, & 刘长安. (2018). 城乡断面图作为新城市主义精明准则的研究方法解析.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01).

Ahas, R., Aasa, A., Silm, S., & Roosaare, J. (2005). Seasonal indicators and seasons of Estonian landscapes. Landscape Research, 30(2), 173–191.

Olwig, K. R. (2005). Liminality, seasonality and landscape. Landscape Research, 30(2), 259–271.

Nelson, P. B. (2001). Rural restructuring in the American West: Land use, family and class discourse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7(4), 395–407.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