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A-014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末周初(4500 B.P.)至今(3000 B.P.)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完成学生:丁洲平、张莹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地处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流域,北濒鸭子河,马牧河穿城而过,形成天然水系屏障与水源供给。
2)气候条件: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干燥,年均湿度高,降水季节性明显。
3)地形地貌:冲积平原河间阶地,地势平坦;古城建于人工堆筑高地(如青关山台地),避水患、利防御。
4)人文环境:古蜀国都城(宝墩文化延续),以祭祀文化为核心,青铜文明辐射长江中游,体现流域文化交流。
二、人水关系
1. 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三重城圈:依水设防——月亮湾小城(宫殿/祭祀区)临河,居民区居中,祭祀区居南;功能分区与河流走向协同。
2)防御性布局:东、西、南三面城墙+北侧鸭子河构成闭合防线;马牧河分割城区,强化空间控制。
2. 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防洪设计:城墙兼作防洪堤(存续数百年);人工高台建筑减少洪水侵袭风险。
2)适应性材料:夯土墙添加防流失结构(应对多雨黏性差的土壤),避免垮塌。
三、小结
三星堆古城展现以水定城、凭水御灾、借水通神的人水智慧:①自然适应:高台选址、夯土防潮、城墙防洪,化解平原水患威胁;②文化象征:水患恐惧转化为鸟类图腾,深化族群文化认同;③空间韧性:三重城圈协同水系划分功能,实现防御、生产与祭祀一体化布局。其兴衰印证人水博弈的复杂性(北垣毁于洪水),为长江流域早期聚落水适应研究提供典范。
参考文献
雷雨. (2021). 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融合前的一朵奇葩, 第一财经日报, A12.
郭发明. (1994). 谈三星堆古城的兴废和水的关系. 四川水利, (06), 48-50.
何毓蓉, 徐祥明, 吴晓军, 王艳强, 贺秀斌.(2008). 古水耕人为土诊断层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以广汉三星堆遗址水耕人为土为例. 山地学报, (06), 672-677.
任小溪. (2009). 水因素与鸟类崇拜——试析三星堆面具和头像形象所蕴含的思想观念. 德州学院学报, 25(03), 76-80.
郭明. (2023). 三星堆遗址青关山一号建筑复原研究. 南方文物, (03), 107-114.
宋治民. (2008). 蜀文化.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