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A-017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
所属区域:长江中游/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
完成学生:李雯静、KOLOMEITSEVA ALEKSANDRA
指导教师:李志刚、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副、高晨舸
合作高校: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屈家岭遗址位于汉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地处青木河与青木垱河交汇形成的"两河夹一岗"水系格局,两河环绕遗址岗地构成天然防御屏障,同时为聚落提供稳定的灌溉与排水条件;
2)气候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17℃,年降水量约1100毫米,降水集中在5-8月(占全年60%),易引发季节性洪涝,同时存在伏旱威胁,促使先民发展复合型水利系统;
3)地形地貌: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过渡带,海拔40-50米,呈"岗地-冲积平原"阶梯式分布,遗址核心区建于椭圆形岗地(长轴约800米),周边分布冲积稻田与河网;
4)人文环境:屈家岭遗址展现了"水利-农业-聚落"三位一体的社会组织形态,以双重环壕系统界定空间秩序,高等级建筑群与水利设施协同布局,形成了中国史前稻作文明中"以水定城"的典型发展模式,对理解长江中游早期复杂社会的形成具有范式意义。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工程控水:在青木垱河支流修筑的熊家岭土坝采用"黄土夹砂"特殊夯筑工艺,兼具蓄水灌溉与防洪双重功能。同时构建的双环壕系统中,外壕巧妙利用自然冲沟改造,内壕则为人工开凿,共同形成日均排水量达3000立方米的高效排涝网络,配合精准设计的梯田系统(维持18-22%土壤含水率),构建起完整的旱涝调控体系;
2)水系整合:屈家岭先民采用"岗地-洼地"协同防洪体系,将居住区建于人工夯筑的高台以避洪水,同时利用低洼处作为蓄洪区。配合环壕系统的分级排水功能,在汛期可将多余水量分洪至外围稻田,形成"高居避洪、低地蓄涝"的弹性防灾空间结构;
3)管理机制:墓葬出土的石钺等器物表明水利工程建设可能采用了军事化劳动组织形式,而陶器上的"水"字符号及玉质治水工具模型则揭示了当时已形成初步的水资源分配管理制度,展现出早期社会复杂化的管理创新。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分级防洪体系:屈家岭先民依托岗地自然高差构建三级防洪体系,在高地布置居住区确保安全,中段设置环壕排水系统,低洼区则规划为蓄洪农田。同时采用"土坝-壕沟"复合工程,通过熊家岭土坝拦截洪水,配合双环壕系统实现日均约3000立方米的快速排涝能力,形成多层次的防御网络;
2)弹性空间应对:先民发展出"水进人退"的弹性机制,洪水期开放外围稻田蓄洪并通过青木垱河分流泄洪。待洪水退去后,则利用淤积的肥沃泥沙快速复耕,将蓄洪区转化为高产农田,实现灾害与生产的动态平衡;
3)社会组织保障:防洪设施建设需要跨聚落协作,墓葬出土的石钺反映了可能的军事化劳动组织方式。水利祭司阶层通过玉礼器等仪式器物统筹灾害响应,强化危机管理的权威性,展现早期社会的组织化程度。
三、小结
屈家岭遗址作为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典型代表,其聚落规划与水利技术展现了高度适应性的环境智慧。通过"两河夹一岗"的自然格局与人工水利系统相结合,先民构建了集灌溉、防洪、排水于一体的复合型水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季节性水旱灾害的有效调控。以双重环壕、夯土台地和高低分区为特色的空间组织,不仅保障了聚落安全,更促进了稻作农业的稳定发展。尤为重要的是,水利工程所反映的军事化劳动组织与制度化水资源管理,标志着社会复杂化进程的重要突破,为长江中游早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和组织基础。
参考文献
袁红明,雷武琴. (2021).天门河流域(屈家岭段)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探索.中国资源综合利用,39(5),199-201.
张德伟,罗运兵,陶洋.(2024).屈家岭遗址考古的回顾与思考.江汉考古,(6),161-166.
崔仁义.(2013).文明时代的曙光——从屈家岭遗址群的形成到中国农谷的诞生.荆楚学刊, 14(1),25-32.
刘建国.(2020).中国史前治水文明初探.南方文物,(6),1-7.
吕光远.(2023).文物古迹保护原则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应用——以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为例.文物鉴定与鉴赏,(21),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