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长江流域 -> 正文

四川省成都市黄龙溪古镇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A-018

所属年代:始建于汉代(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所属区域:长江上游/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

完成学生:李雯静、KOLOMEITSEVA ALEKSANDRA

指导教师:李志刚、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副、高晨舸

合作高校:武汉大学、 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黄龙溪古镇位于长江上游岷江水系的府河与鹿溪河交汇处,形成"两江夹一镇"的独特格局,历史上曾是成都连接重庆的重要水运节点;

2)气候条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约16℃,年降水量约900-1100毫米,夏季多暴雨(6-8月降水量占全年45%),易引发季节性洪水;

3)地形地貌:地处成都平原向龙泉山余脉过渡带,海拔高度约460米,呈现"平原-浅丘"复合地貌特征,古镇核心区沿河岸呈带状分布;

4)人文环境:通过"码头-街巷"联动体系和干栏式建筑群,形成适应水患的"商居复合型"聚落,代表川西平原传统滨水城镇的典型范式。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系引导空间结构:黄龙溪古镇的空间布局充分体现了"因水成镇"的传统营建智慧。府河与鹿溪河的自然交汇塑造了"两江夹一镇"的独特带状格局,河道走向直接决定了主要街巷的延伸方向,而码头与上河街、新街构成的鱼骨状交通网络则完美实现了水陆转运与商业活动的有机结合;

2)适应性营建技术:黄龙溪古镇的建筑技术展现了卓越的水环境适应能力。这里的吊脚楼通过架高设计防洪,广场和街道布局既方便生活又能应对洪水;

3)圈层功能分区:黄龙溪古镇的空间组织遵循着独特的水文逻辑。沿河区域集中分布着密集的商业设施,形成热闹的滨水商业带。随着与河道距离的增加,建筑密度逐渐降低,过渡为相对宽松的居住区。最外围则保留着大片的农田空间,构成完整的生态缓冲带。这种由近及远、由密到疏的圈层式布局,展现了传统聚落对水资源梯度利用的深刻理解。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民俗实践体系:黄龙溪古镇的水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得以生动展现。每年吸引大量民众参与的火龙节和端午龙舟赛,巧妙地将自然水文规律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而延续至今的浣衣、汲水等日常水岸活动,则构成了古镇独特的生活景观;

2)符号化空间营造:古镇的空间设计融入了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潭广场的龙形雕塑与码头区相互呼应,共同演绎着"黄龙渡江"的古老传说,同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习俗的创新呈现,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小结

黄龙溪古镇的区位环境与水系特征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聚落形态。古镇通过"因水成镇"的智慧布局和适应性建筑技术,实现了人水和谐共生。丰富的水文化实践不仅延续了历史传统,更通过创新方式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展现了传统滨水聚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陈飞虎.(2017).基于空间句法的巴蜀古镇形态特征及优化的研究——以黄龙溪古镇为例.南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张文力,朱喜钢. (2022).古镇旅游空间的"迪斯尼化"现象研究——以成都市黄龙溪古镇为例.建筑经济, 43(S1),1096-1102.

张涛等.(2017).成都华侨城黄龙溪华商小镇概念规划.城市建筑,(11), 115-121.

张紫含.(2021).文创产业驱动下的黄龙溪古镇转型升级发展研究.旅游管理研究, (01), 9-10.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