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长江流域 -> 正文

湖南省湘西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A-021

所属年代:清嘉庆至今(1803年建镇)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沅江水系-清水江流域/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完成学生:刘娴婧、梁笑瑗、梁茵栩

指导教师:李志刚、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武汉大学、 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茶峒镇地处清水江中游(酉水支流),主河道自西向东流经镇域,形成宽缓的“U”型河谷,水流平稳。作为湘、渝、黔三省界河,构成“一水踏三省”的地理格局,是沅江水系重要水运节点;

2)气候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1300毫米,70%-80%集中于4-9月,易发洪涝;冬季降水仅占全年10%。武陵山脉屏障作用使小气候稳定,温差较小;

3)地形地貌:位于武陵山脉中段,呈现“两山夹一水,一镇跨三省”特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逾1000米,清水江河谷最低处海拔200~300米,形成"高山深谷、坡陡流急"的典型山区地貌;

4)人文环境:依托三省交界区位与清水江水运枢纽功能,形成“因河成市、凭险而聚”的军事-商贸复合型聚落。清代城墙构建军政防御体系,沿河码头支撑跨省物资转运,塑造独特的边界经济形态。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清代夯土城墙沿地势而建,兼具军事防御与防洪功能,炮台布局可抵御清水江汛期泛滥。临水吊脚楼采用“石砌防洪底层+木质商居上层”结构,底层储物兼防季节性洪水;

2)水系统整合:官府设立税关、盐栈管理码头,规范商船装卸、税收及秩序,保障三省边贸流通。民间运营“拉拉渡”渡船,以自愿付费规则维系百年跨河交通,体现自治协作;

3)水资源管理:官方主导水利防御与航运管理,形成“军政一体”防护体系;商号自发协调泊位与装卸分工,建立非成文协作惯例。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聚落沿清水江呈“半边街”布局,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利用河谷阶地抬升建筑基底避洪。吊脚楼依坡就势,形成“前店后宅、下储上居”的垂直分层模式,适应山地水岸地形;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以清水江为轴线,形成“水-街-山”递进式肌理:平行河道的主街承担商业功能,垂直河道的巷道连接居住区与山地。“四街十巷六桥”网状布局通过桥梁与巷道避免直通,实现“街河平行+垂直”混合栅格结构。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文学符号建构:沈从文《边城》将酉水塑造为“世外桃源”的自然屏障,渡船意象承载纯真情感,使江水升华为湘西“天人合一”的文化符号;

2)民俗仪式传承:端午龙舟竞渡融合军民社群,放鱼习俗体现对自然的敬畏与丰饶祈愿;“拉拉渡”从交通功能转化为文化体验,缆绳牵引的渡船成为代际身份认同的活态印记;

3)建筑文化载体:临水吊脚楼以悬空结构应对水位涨落,税关、盐栈沿河而立,建筑肌理记录"水陆共生"的生存哲学,成为物质化的地方记忆。

三、小结

茶峒古镇通过“以水养商、以山固防”的适应性策略,实现军事防御、水运商贸与生态宜居的协同。石砌防洪建筑与栅格状街巷布局彰显对山地水文环境的工程技术响应;“拉拉渡”自治传统与龙舟仪式则构建了敬畏与依存并存的水文化认同。其兴衰历程揭示了边地聚落在“自然约束-人文驱动”动态平衡中的韧性智慧,为流域型边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范本。


参考文献

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 (1982). 湖南省志 (第十卷).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麻阳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2007). 麻阳县志.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刘振华, 葛亮. (2023). 湖南省花垣县边城(茶峒)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 (特刊), 119–127.

李百浩, 姚顺. (2010). 清水江畔的湖南古镇——花垣县茶洞镇. 华中建筑, 28(04), 161–165.

刘振华, 葛亮. (2013). 湖南省花垣县边城(茶峒)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城市规划, 37(12), 51–52.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