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A-022
所属年代:春秋战国至今(逾2500年)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巢湖水系/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
完成学生:刘娴婧、梁笑瑗、梁茵栩
指导教师:李志刚、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合作高校: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丰乐河、杭埠河与小南河三水交汇,河网密度高;巢湖流域年均径流量约38亿m³,支撑灌溉与航运;
2)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6℃,年降水量约1200mm(集中于5-9月),旱涝风险显著;
3)地形地貌: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平均海拔10~20米,地势低平促河网自由发育,形成典型水乡基底;
4)人文环境:历代兵家要地与商贸枢纽,现代转型为国家AAAAA景区及历史文化名镇。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水网协同调控:天然河道与人工水渠互联,构建灌溉、防洪、生活取水多功能水系网络;依托池塘蓄涝调洪,形成“河-塘-渠”联动的雨洪管理范式;
2)商贸水利支撑:水运网络连通大别山与长三角,支撑“上通山货、下达百货”立体贸易;码头体系衔接水陆转运,古圩系统保障商埠汛期安全,奠定“买不尽的三河”商贸盛况。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系引导聚落基因:“水街相邻、街依水设”,纵向水街为骨架,支巷横向临水,形成“三纵多横”密路网;以桥连街、以码头为节点,构建“水陆并行”的交通脉络;
2)适应性空间营建:①聚落沿河高地布局,削减洪水冲击;②舍弃徽派白墙,采用青石基座、简化马头墙等防潮设计;③传统圩田聚落与现代陆路新城形成韧性拓展。
三、小结
三河古镇通过河-塘-渠协同体系实现水资源多功能支配,以“水系为骨、街巷为脉”的空间基因塑造商贸导向型水乡聚落。其“水网调控-避害营建-商贸共生”的模式,彰显了人水互动中工程智慧与空间适应的辩证统一,为低地流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范本。
参考文献
肥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4). 肥西县志. 黄山书社.
Ding, W., Wei, Q., Jin, J., Nie, J., Zhang, F., Zhou, X., & Ma, Y. (2023). Research on public space micro-renewal strateg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Sanhe Ancient Town under perception quantification. Sustainability, 15(3), 2790.
Gu, D., & Xu, Z. (2010). Exploration on concept planning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development: Set the concept planning of Sanhe Ancient Town for example. In ASME (Ed.), ICOD 2010: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imization Design (pp. 157–163). Wuhan,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imization Design (ICOD 2010).
李秉毅. (2004).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安徽肥西县三河古镇. 城市规划, (11), 99–100.
王飞, 陈剑. (2013). 地域性建筑特色的探寻方法——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三河镇合铜黄公路沿街立面景观整治为例. 华中建筑, 31(05), 115–119.
姚子刚, 蒋涛, 庞艳. (2018). 街巷水韵: 三河古镇历史文化空间解析. 规划师, 34(08), 166–167.
宣晓东, 闫梦辉, 邹俊, 等. (2024). 物理环境介入下游览路径空间品质对游客行为影响探讨——以合肥市三河古镇为例. 南方建筑, (05), 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