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A-023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约7000-4000 B.P.)—明清时期(约480-380 B.P.)
所属区域:金沙江流域/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楼东乡田坝村
完成学生:张莹、丁洲平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沙江干流及密集支流构成复杂水系网络,提供充足水源与航运条件;
2)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气候湿润;
3)地形地貌:金沙江北岸1-5级台地阶梯状分布,地势起伏显著,溪流冲沟纵横;
4)人文环境:蜀人南迁关键落脚点,巴蜀文化、石棺葬文化、中原汉文化交汇地带。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台地分级利用:高阶台地(3-5级)设墓葬区避洪,低阶台地(1-2级)近江布局居住区与农田,形成"水涨人退,水退人耕"的弹性空间结构;
2)干栏建筑抗湿: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方形干栏式建筑,架空结构应对多雨潮湿环境,配套饮水沟强化排水功能;
3)水系引导聚落变迁:场镇从中都河口向二龙口迁移,反映聚落沿西宁河水系节点的适应性调整。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丧葬水符号:战国秦汉墓葬采用鹅卵石铺底墓床、瓮棺葬(大口缸与器盖组合),将水文特性转化为生死观的文化载体;
2)陶器技术融合:尖底陶罐设计满足储运水需求,绳纹工艺融合成都平原与峡江地区文化特征,形成地域性水技术符号。
三、小结
石柱地遗址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台为阶御江水,以器为媒承水脉"。通过分级台地实现生产-居住-丧葬空间的水文适配,干栏建筑彰显对湿润环境的物理应对;而鹅卵石墓基与尖底陶罐则将水元素转化为文化记忆载体。这种空间与文化的双重智慧,使该聚落成为金沙江峡谷3000年人水关系的缩影,最终因向家坝水电站蓄水沉入江底,其抢救文物成为"水退人进"历史的实体见证。
参考文献
中共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宜宾市地方志办公室. (2023).宜宾史志(党史、地方志行业和宜宾行政区域)[内部资料].
周科华,李万涛,李江涛,等. (2020).四川屏山县石柱地遗址2010–2012年度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四川文物, (4),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