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A-024
所属年代:北宋时期
所属区域:太湖流域/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完成学生:杨文、刘培庚、郭忠杰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冯任军、李志刚、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位于太湖东岸,地处京杭大运河与杭州湾之间的水网枢纽地带;
2)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温差与日温差较小。一月份平均气温约3℃,七月份平均气温约28℃,年平均气温约16℃,年平均降雨量约1200mm;
3)地形地貌:海拔3.5 - 5米,整体呈现典型的冲积平原特征;
4)人文环境:南宋时期,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至此处,逐步形成了独具江南特色的水乡文化。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周庄依托太湖平原稠密水网构建了多功能水系利用体系。太湖与运河的水源补给不仅保障了居民生活与农业灌溉,更通过南北市河等主干河道形成“一河串湖、通江达海”的航运网络,明清时期成为丝绸稻米转运的漕运要道,沈厅、全福寺等沿河建筑见证了“因漕兴镇”的繁荣。为应对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洪涝威胁,古镇发展出石砌驳岸、双桥涵洞等闸坝调控工程,古牌楼附近的加固驳岸与水门防御体系,既保障了航运安全,又构建起防洪屏障。此外,居民依水筑屋时创造的“水墙门”私家河埠与悬挑河面的“水阁”木构建筑,通过底部木柱支撑避免地基浸水,同时扩展居住空间,张厅“箸泾”水道穿宅而过的设计,更将水运功能融入民居生活。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周庄以“井字形”水道为骨架,形成“河街并行、双核驱动”的空间逻辑。富安桥与双桥作为河道交汇节点,串联起南北市河、中市河等主干水系,使街巷严格沿河道线性延伸,构建出“河即街、街即河”的双通道系统,14座古石桥成为水陆转换的枢纽,桥头扇形广场实现人流货流高效接驳。建筑布局呈现“前街后河”的双向性,临街面开设店铺,后门通过石阶河埠直通水道,形成“家家通舟楫”的交通网络,沈厅、张厅等明清建筑中,商业界面与水运码头紧密结合。同时,街巷微观形态呈现“自组织演化”特征,元明清三代建筑错落有致,在转折处、桥堍旁形成小型隙地广场,如双桥堍茶座、沈厅巷口石阶平台等,使桥巷成为居民社交与文化活动的精神地标。这种布局不仅适应了水乡航运需求,更通过窄巷、马头墙与河道蒸发效应调节微气候,实现了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小结
周庄古镇以“生产与生活耦合”驱动人水适应,彰显江南水乡智慧。漕运贸易与农业集散依托水网,塑造“街河并行”聚落形态;“临水筑屋”“水阁悬挑”等生活实践,巧妙化解低洼地形挑战。生产需求构建水陆交通网络,生活智慧催生亲水建筑模式,二者协同将水系转化为商贸动脉与居住载体,实现防洪、运输与居住功能统一。
参考文献
阮仪三. (2015). 周庄.
雍振华, & 钱达. (2008). 周庄古镇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03), 57–60.
邵甬, & 胡力骏. (2009). “江南水乡村镇”的再解读及其保护与发展——以周庄镇为例. 南方建筑, (04), 64–67.
魏柯, & 周波. (2002). 水·聚落·标志物——羌寨桃坪与水乡周庄的建筑环境布局比较研究. 四川建筑, (03), 22–23.
吴蔚, 胡海波, & 崔晗. (2016). 千年古镇的前世今生——昆山周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纪实. 江苏建设, (01), 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