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长江流域 -> 正文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古城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A-020

所属年代:春秋时期至今(公元前514年始建)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太湖流域-京杭大运河水系/江苏省苏州市

完成学生:刘娴婧、梁笑瑗、梁茵栩

指导教师:李志刚、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合作高校: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太湖流域核心节点,京杭运河穿城而过;定型“三横三纵一环”水网,河网密度达约6km/km²;

2)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6℃,年降水量约1000mm,其中60%集中于4-9月,梅雨季易涝;

3)地形地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均海拔3-5米,西北高东南低;“外环湖荡、内嵌水网”基底;

4)人文环境:基地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典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采取“古城+高新区+工业园区”的新旧分治模式。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水陆并行格局:宋代形成“三横四直”水系骨架,与街巷网络叠加为网格肌理,实现“前街后河、河街相邻”;

2)功能动态适应:明清商业中心沿运河向阊门迁移,现代滨水步道串联8大历史街区,延续“水-街-宅”嵌套肌理;

3)生态适应性营建:窄巷高墙促进通风,临水建筑利用水体降温;利用坡屋顶排水与青砖铺地等应对多雨环境,宋代“纵浦横塘”灌排系统沿用至今。

2.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水运经济驱动:“水街相邻、街依水设”,纵向水街为骨架,支巷横向临水,形成“三纵多横”密路网;以桥连街、以码头为节点,构建“水陆并行”的交通脉络;

2)古今治水技术融合:春秋首创水陆城门,宋代郏亶“筑堤束水”理论塑造太湖流域水利框架;生态浮岛净化水质,保留石砌驳岸工艺,人工结合机械清淤保护水巷肌理。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社会仪式构建:“水巷邻里”社群通过河埠浣洗、码头交易形成“共饮一河水”认同,衍生“水巷婚俗”等仪式;商贾行会组建“水龙会”,利用河道水源防火,延续协作治水传统;

2)活态文旅传承:环古城河步道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八座水门”成为文化地标;古典园林“活水循环”设计升华为生态美学符号。

三、小结

苏州古城以“水陆双棋盘”空间基因实现人水共生秩序,通过漕运枢纽到水上旅游的经济迭代展现水资源多功能支配,并以“水巷社群-协作治水-园林美学”三重文化维度延续地方精神。其“空间适应-技术融合-文化活态”模式,为流域城市平衡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式。


参考文献

吴净, 许浩, 张宇婕, 等. (2020). 基于《姑苏繁华图》的苏州古城景观风貌特征探究. 中国园林, 36(07), 134–139.

Xu, Q. (2020). Inhabiting ‘Prosperous Suzhou’—Interrogating ancient artwork and documents to manifest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Master’s thesis, Te Herenga Waka—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徐嘉琳, 周钰翔, 汪铄峰, 等. (2025). 苏州古城蓝绿网络慢行系统建设研究. 建筑与文化, (02), 74–76.

卢祎, 张译文. (2024). 苏州古城区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形成与演变研究. 房地产世界, (08), 19–22.

韩敏, 蒋继儒, 周丹. (2025). 供需平衡视角下的苏州古城交通优化策略探究. 交通与港航, 12(01), 38–43.

王新庆, 王志红, 韩素华, 等. (2016). 苏州古城区排水防涝历史研究. 给水排水, 52(02), 137–142.

李立, 林子圣. (2007). 基于生态和古城保护的新城设计——苏州市高新区环湖地区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 (06), 93–96.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