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A-026
所属年代:始建于南宋宝佑5年(1257年),毁于明万历28年(1600年)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
完成学生:刘天祎、贾澜、徐阳晨、曹凡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海龙囤遗址位于长江上游乌江流域的白沙河水系范围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5至8月,易发洪涝灾害
3)地形地貌:海龙囤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白沙村龙岩山上,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垂直落差大
4)人文环境:海龙囤遗址的选址主要是从军事防御的角度入手,依靠地势和水系,构筑起易守难攻的军事防御堡垒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水系统整合:日常用水以囤顶自然水源为主,满足和平时期居民及守军需求;新王宫内设有功能性水池,体现早期排水与卫生技术。
2)水资源管理:遇干旱或囤内人数暴增时,可通过后关木瓜沟“樵汲之路”、南北密道(如驮马路、吊嘴冲沟小道)等秘密路径向深谷取水,保障特殊时期水源供应。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选址避害:海龙囤位于白沙水与腰带岩交汇处的半岛形绝岩,两溪环绕、山巅陡绝,形成易守难攻的防御堡垒,既可有效规避内涝灾害,又可抵御外敌入侵。
2)水系辅助空间结构:新王宫西路建筑群中,水池紧邻围墙布局,与道路、排水设施共同构成功能分区明确的生活空间。
三、小结
海龙囤遗址通过天然地势优势和工程技术实现水资源功能性支配,以空间营造响应水文环境,体现人水互动中控制与适应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李飞. (2014).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园考古手记.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李飞. (2015).考古学视域下的土司遗产:以海龙囤为中心.南方文物, (01), 129-137.
李飞. (2022).海龙囤关隘再考.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4(2), 17-23.
彭福荣. (2015).乌江流域环境资源与土司国家认同研究——以播州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36(03), 16-21.
吴孟珊,但文红,李瑞. (2014).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及其突出普遍价值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6(01), 111-117.
滕新才,彭福荣,吴小琴. (2016).试论国家认同视野下的土司关系——播州例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02), 53-59.
王兴骥,周必素,等. (2014).海龙囤与播州土司综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思睿. (2014).播州杨氏土司军事关隘的设置与海龙囤的管理.贵州民族研究, 35(03), 185-188.
周必素,李飞. (2015).贵州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的发现与研究.考古(11), 88-97+2.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义海龙囤文化遗产管理局. (2015).
李飞. (2023).海龙囤“新王宫”遗址的性质及其空间格局.西南文物考古(01), 12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