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长江流域 -> 正文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千垛镇垛田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A-027

所属年代:起源于隋唐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

所属区域:淮河流域/江苏省泰安市兴化市垛田街道(主要)

完成学生:徐阳晨、曹凡、刘天祎、贾澜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兴化垛田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平原腹地(淮河流域),是众水汇流的 “洪水走廊”。

2)气候条件: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照充足,适宜农业但洪涝频发。

3)地形地貌:里下河平原为新生代沉降盆地,原始地貌为大型湖盆洼地。土壤母质由长江与黄淮冲积物、湖淀沉积等构成,形成“西低东高”的地势格局。

4)人文环境:垛田是当地先民为应对洪涝和人口压力,在湖荡沼泽区“向水索地”创造的农耕系统。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垛田营建技术:选浅水湖湾—“罱泥”取河底淤泥—“扒苲”收集肥沃泥草—逐年堆叠成垛(年均增高数厘米),形成 “垛—沟—圩”系统。

2)防洪与灌溉:传统“戽水”灌溉(人工取水浇田);垛田平均高2-3米(部分达7-8米),有效抵御洪水;沟洫兼具行船、排水、养殖功能。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田—村”布局模式:

水系:十水汇城,河渠纵横串联湖荡,形成网格状水网。

农田:自东向西由“整片圩田”过渡为 “细碎垛田”,西部垛田为条状高畦旱地。

聚落:沿 “散点—临水带状—岛型—水网团块” 演变,村落环水而建,以岛为中心形成 “垛上人居”。

2)城市与垛田共生:兴化古城依垛田地形而建,城墙顺垛修筑;关厢(城外商业区)依托水运繁荣,形成“城居厢业”分工。

三、小结

兴化垛田通过“罱泥堆垛”,技术将低洼沼泽改造为高效农耕系统,以“水—田—村”空间布局响应水文环境,体现了人水互动中“适应—改造—共生”的辩证统一,是湿地农业可持续管理的典范。


参考文献

师晓洁,吴迪,郭巍. (2022).圩-垛田景观格局下的“水-田-村”布局模式.风景园林, 29(02), 53-58.

袁慧. (2025).近代里下河垛田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40(01), 41-52.

白艳莹,孙雪萍,田密,等. (2014).低洼地地区典型水土地利用为特征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为例(英文).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5(04), 320-327.

卢勇. (2011).江苏兴化地区垛田的起源及其价值初探.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02), 132-136.

胡玫,林箐. (2018).里下河平原低洼地区垛田乡土景观体系探究——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北京规划建设, (02), 104-107.

卢勇,王思明. (2013).兴化垛田的历史渊源与保护传承.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0(04), 141-148.

王树生. (2001).兴化水利志.《兴化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48-60.

梁园棣. (1852).重修兴化县志:第10卷.薛树声纂.南京:凤凰出版社,清咸丰二年, 78-79.

Bai, Y. Y., Sun, X. P., Tian, M., & Fuller, A. M. (2014). Typical Water-land Utilization GIAHS in Low-lying Areas: The Xinghua Duotian Agrosystem Example in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5(4), 320-327.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