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长江流域 -> 正文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自治州雷山县千户苗寨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A-028

所属年代:可追溯至唐朝,但在清朝中期逐步形成大规模村落群落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

完成学生:刘天祎、贾澜、徐阳晨、曹凡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白水河穿寨而过,年均降水量1400~1500mm,浅层地下水丰富,形成“山涧-梯田-村寨-河流”水文网络。

2)气候条件: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4℃,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相对湿度达80%。

3)地形地貌:雷公山北麓典型河谷地形,海拔约800m,东北缓坡与西南陡崖高差数百米,森林覆盖率超70%。

4)人文环境:中国最大苗族聚落,约99%为苗族,依托梯田稻作与吊脚楼聚居,形成“林-田-寨-河”垂直人文生态系统。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梯田灌溉体系:高山森林蓄水,通过人工沟渠分级引流至梯田,制定《干更班水公约》规范分水时序,保障千亩农田灌溉。

2)生活用水管理:木桩驳岸固坡保土,溪流取水与浅层地下水共济,满足聚落用水需求;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系定轴:白水河作为空间主轴,分割聚落为东北、西南两大片区,梯田沿河阶地展开,村寨依山层叠而上;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主街顺河道与山脚延伸,次级巷道垂直等高线攀升高地,形成“鱼骨+立体网”结构,吊脚楼以架空层适应陡坡潮湿环境。

三、小结

西江苗寨以河谷地形为基底、白水河为脉络,通过立体聚落布局、梯田循环农业、适应性防灾及水文化传承,形成“以水塑形、因水成业、借水防灾、依水传文”的山地人水共生范式。


参考文献

欧文婷,马建兰,张娇娇,马珍,赵轩民,张善古,周佳欣. (2015).苗族村寨防火制度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村为例.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7(02), 80-91.

徐倩,李阳兵,黄娟. (2020).山区民族旅游型乡村聚落格局演变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6), 10-18.

陈开宇. (2023).传统特色村落的形成与传承途径探析——基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与安徽查济古村实地调研的思考.城市建筑, 20(9), 82-85.

陈洪升,许玉凤. (2025).山地旅游村镇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现代园艺, (13), 050.

邵丽丽,何璘. (2018).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气候适应性分析.山西建筑, 44(16), 1-2.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