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长江流域 -> 正文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古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A-029

所属年代:明清时期(约14世纪至19世纪)

所属区域:长江下游鄱阳湖水系,地处皖赣交界的丘陵山区,浙江西省婺源县东北部的江湾镇

完成学生:张璐、王瑾瑞、王亚琴

指导教师:张子龙、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兰州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篁岭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文环境以山地溪流为主,降水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易发季节性洪涝,同时受地形影响形成梯田水系与瀑布景观;

2)气候条件:篁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夏季湿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雪,昼夜温差较大,适宜油菜花、晒秋等特色景观的形成;

3)地形地貌:篁岭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地势起伏,梯田层叠,村落依山而建,兼具陡峭山地与缓坡田园景观;

4)人文环境:篁岭以徽派古村落为核心,保留明清传统建筑与“晒秋”民俗,兼具农耕文化与旅游文创融合的独特人文风貌。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篁岭采用梯田蓄水+沟渠引流+生态护坡的复合工程体系,结合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技术,实现雨季防洪、旱季保灌的水资源精细化调控;

2)水系统整合:篁岭通过梯田层级蓄水-沟渠网络分流-生态湿地净化的协同系统,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实现水资源高效调控与景观生态功能的有机统一;

3)水资源管理:篁岭采用"梯田蓄调-沟渠分导-生态净化"三位一体管理技术,结合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节水措施,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旱涝平衡与景观保护的多目标协同。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篁岭通过依山就势、梯级筑台的择址策略,结合局部地形改造(如削坡填谷、排水疏导),实现避让地质灾害与农耕空间拓展的双重目标;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篁岭以梯田水系为骨架,通过垂直分层的水网组织(山顶林泉涵养-山腰梯田调控-谷底溪流排泄),主导形成"山水-村落-田园"嵌套式立体空间格局。

三、小结

篁岭依托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低山丘陵地貌,形成了水文丰沛但季节差异显著的自然环境。当地以徽派古村落为核心,通过"晒秋"等民俗和梯田农耕文化,展现了人地和谐的智慧遗产。在资源调控方面,篁岭创新性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构建了"梯田蓄调-沟渠分导-生态净化"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并采用依山就势、梯级改造的地形适应策略,实现了防灾、灌溉与景观保护的多重目标。其空间结构以水系为骨架,形成"山水-村落-梯田"垂直嵌套的立体格局,最终达成生态安全、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统一。


参考文献

本刊编辑部. (2023). 江西篁岭村:旅游领域创新的灯塔. 新型城镇化, (12), 41–43.

霍恺. (2024). 江西省婺源篁岭村城市更新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协同发展. 环球人文地理, (10), 43–45.

黄成昆, 张行发, & 徐虹. (2024). 农俗文化景观符号化运作下的传统村落旅游地方营造——以江西婺源县篁岭村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39(08), 1974–1992.

陆林, 李倩, 陈劼绮, 等. (2025). 符号学视角下乡村旅游吸引物的建构研究——以婺源篁岭晒秋为例. 人文地理, 40(01), 162–169.

武凯. (2024). 晒秋文化与徽派美学的完美交融——江西篁岭村. 村委主任, (10), 17–20.

魏梅仙, & 陈贵松. (2025). 乡村旅游景区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差异——以婺源篁岭为例.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40(02), 95–103.

韦梅英, & 李丽娟. (2025). 种草媒体的内容营销如何抓住游客的心?——以婺源篁岭为例. 资源开发与市场, 41(01), 151–160.

张恒军. (2024). 世界的婺源篁岭:中国新乡村文明对外传播的符号. 商业文化, (12), 36–42+5.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