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长江流域 -> 正文

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桃坪镇桃坪羌寨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A-030

所属年代:始建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乡

完成学生:王瑾瑞、张璐、王亚琴

指导教师:张子龙、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兰州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桃坪羌寨位于岷江上游的干旱河谷地区,核心水系为杂谷脑河,其水源来自高山融雪与季风降水,流域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年均径流量约12亿立方米,降水集中在5~9月,旱季依赖冰川融水补给。

2)气候条件:该地区属山地干温气候,年均气温约12℃,昼夜温差可达15℃,年降水量仅450到550毫米左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到4倍,紫外线强度高,风势猛烈。

3)地形地貌:桃坪羌寨位于横断山脉东北缘的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聚落坐落在杂谷脑河东岸的冰水堆积台地,海拔约1800米,背靠海拔3000米以上的邛崃山支脉,面临近千米深的V型峡谷,地势陡峻,坡度达35~45度。

4)人文环境:桃坪羌寨始建于西汉,是古代羌人适应高山峡谷环境而建立的防御性聚落,曾是军事要塞和商贸枢纽,其独特的石砌建筑和水利系统体现了羌族人与自然环境的深度互动。

二、人水关系

1.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空间避害与工程疏导:桃坪羌寨的选址充分体现了对洪水灾害的避害智慧。聚落建于杂谷脑河东岸的高阶台地,高出河面约150米,有效避开了洪水威胁。同时,羌族人通过开凿暗渠系统,将高山雪水引入寨内,既解决了用水需求,又利用水位落差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暴雨季节,暗渠系统能够快速排水,防止内涝。

2)建筑与空间的韧性设计:羌寨的建筑布局和结构设计展现了极强的抗灾韧性。碉楼占据制高点,形成瞭望与防御体系,其底部设置“弹性构造层”,用桦树皮作滑动隔震垫,增强了建筑的抗震能力。此外,建筑组团间预留“防灾缓冲带”,种植根系发达的灌木稳固坡体,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灾害防御体系。

3)动态消能与生态耦合:桃坪羌寨的水利系统通过“高山引水-地下输配-精准调控”的模式,实现了水资源的动态消能。暗渠网络采用“鱼脊形”底板防淤设计,结合定期清淤的寨规民约,保持了系统的高效运行。这种渐进式消能模式相比现代工程的集中消能,在应对极端洪水时展现出更好的韧性,为当代防灾工程提供了文化基因库。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信仰与祭祀:桃坪羌寨的水文化深刻融入其物质空间与精神信仰之中。羌族人信仰白石崇拜中的“水神”达拉女神,每年农历三月会举行“祈水节”,释比(巫师)通过羊皮鼓舞仪式划定水源保护范围。暗渠入口处设有“水经堂”,刻有《水规》的嘛呢石,规范了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

2)社会与制度:水分配在桃坪羌寨被制度化。实行“渠长制”,推选德高望重者担任“水官”,掌管青铜分水阀钥匙。设有“水日”制度,按十二生肖轮值分配灌溉时段,规则刻于寨门石壁。此外,还有少女“背水礼”等传统仪式,强化了社区对水资源的敬畏与依存。

3)文化与艺术:桃坪羌寨的水空间被艺术化处理。暗渠出口处雕刻“镇水石虎”,兼具过滤杂质与精神镇洪功能。巷道排水沟嵌入“音石”,水流撞击发出不同音阶,形成水文预警系统。这种将水文知识、社会规范与宇宙观相融合的体系,使水资源管理获得了超自然权威与社会契约的双重保障。

三、小结

桃坪羌寨通过独特的水利工程技术与空间营建智慧,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功能性支配与灾害防控,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其水灾害防控体系通过空间避害与工程疏导相结合,形成了“抗疏并举”的生存智慧;水文化传承则通过信仰、制度与艺术的融合,强化了社区对水资源的敬畏与依存。这种古老智慧不仅为当代防灾工程提供了文化基因库,也为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Chen, H., Huang, G., & Li, Z. (2020). Ethnic villagers’ sense of benefit in pro-poor tourism: A case of Taoping Qiang Village in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17(2), 291–308.

Wu, M., Gao, X., Cao, M., & Papa, E. (2021). Large‐scale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and the post‐disaster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tourism: The case of Taoping,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3(5), 757–769.

王力军, 徐新云, 梁中荟, 等. (2025). 基于人地关系和人群关系的传统村落价值体系再认识. 小城镇建设, 43(04), 5–13.

吴扬灵, & 黄东升. (2023). 社会变迁中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演变——以桃坪羌寨为例. 美与时代(城市版), (01), 85–87.

徐菡婕, 詹静, 余燕青, 等. (2023).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生态破坏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川西桃坪羌寨为例. 山西农经, (19), 136–138.

杨晓渝, & 郑倩. (2023a). 文化遗产与地方构建——以理县桃坪羌寨碉楼为例. 中国民族博览, (21), 72–74.

杨晓渝, & 郑倩. (2023b). 栖居视角下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与家园营造——以桃坪羌寨的灾后重建为例. 村委主任, (08), 107–109+114.

黄东升, & 吴扬灵. (2023).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权利博弈——以桃坪羌寨为例.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44(04), 52–56.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