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A-031
所属年代:明清至近代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
完成学生:孙御航、王翔宇、董晓曦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松峰港:主河道,南北纵贯古镇,宽4–6米,青石驳岸,曾为运输通道。石人泉港:东西向支流,镇南与松峰港交汇。
2)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6.6℃,年降水1456毫米,无霜期250天以上,温暖湿润。
3)地形地貌:南靠松峰山,东南接马鞍山,北倚北山,形成向东南开口的簸箕状盆地。
4)人文环境:羊楼洞古镇是一个自发形成的和谐整体,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有机的、和谐的生长过程。其中蕴藏着一定的规律、原则和一种既变化又统一的结构关系。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羊楼洞古镇旁的松峰山下,“凉荫”、“观音”、“石人”三泉水量充沛,日夕涌流,泉水冬暖夏凉,水质清澈,享有盛名的“川”字砖茶便是因三条天然泉水而得名。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松峰港南北贯穿羊楼洞古镇,与石人泉港在镇南头交汇。两条水系保证了古镇居民的生活需要。在古镇四周还散布着不少的池塘,起到积蓄雨水,以供灌溉、防火、防早和调节河流的作用。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羊楼洞古镇三面环山。镇南的松峰山又名芙蓉山,海拔256.6m。镇东南的山体与松峰山一脉相连,因为形似马鞍,所以得名马鞍山。镇北是绵延的北山。古镇就正好处于三山环抱之间,地势平坦且东、西两侧有发展的空间,构成“一镇两水三山”的古镇空间环境格局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松峰港水系南北向贯穿羊楼洞古镇,与石人泉港在镇北交汇。水系保证了古镇居民的生活需要。散布在街道周边池塘可积蓄雨水, 以发挥灌溉、防火、防旱的作用。
三、小结
羊楼洞是鄂南丘陵区典型的茶贸古镇,其空间形态、文化内核与自然环境紧密关联。明清时期的线性街巷布局、前店后宅式合院及三山两水地貌共同塑造了独特的人地关系。
参考文献
刘泓江(2011).古镇·新生——谈赤壁羊楼洞古镇更新保护.小城镇建设(6), 88–92.
田静(2010).古镇线性空间分析及其保护更新研究.小城镇建设(2), 94–97.
赵逵,马锐(2016).湖北赤壁市羊楼洞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城市规划, 40(6), 2–3.
王晓,李东珺(2018).羊楼洞古镇街巷空间特色要素研究.城市建筑(20),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