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淮河流域 -> 正文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窑湾古镇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HU-002

所属年代:始于唐,盛于明清

所属区域:淮河流域

完成学生:刘政显、胡千童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窑湾古镇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与古沂河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东邻骆马湖;

2)气候条件:地处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温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地形地貌:窑湾古镇位于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地貌区域。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古镇的西侧和北侧以山丘和丘陵为主,东侧和南侧则紧临京杭大运河;

4)人文环境:独特的运河区位决定了它的千年兴衰与空间形态,其文化性格也深刻烙印着大运河的印记。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窑湾的繁荣本质上是对大运河水运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明清时期的漕运枢纽与商贸中心,古镇对外依托大运河发展经济,对内则开凿“后河”与“护城河”满足生活与防御之需,将水文优势彻底转化为驱动力;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古镇的空间形态由水系主导,街巷呈“鱼骨状”。主街沿运河贯穿南北如“鱼脊”,多条次街则从码头向镇内辐射如“鱼肋”。这种有机网络高效连接了镇区与码头,形成了“因水成街,以河为市”的典型格局;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抗疏并举的生存智慧

窑湾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水灾害的博弈史。从早期修筑圩墙防御沂河水患,到明清为保漕运而大规模整治运河,并利用骆马湖调蓄洪水。这种“工程疏导”与“空间避险”相结合的模式,体现了构建人居环境韧性的卓越智慧;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作为运河重镇,窑湾的内核是“码头文化”。南来北往的商船不仅带来了财富,更促成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塑造了其独特的建筑、民俗与饮食风情。其繁荣的商业文明与重要的军事地位,共同构成了窑湾的地方记忆,是千年运河史的鲜活写照。

三、小结

窑湾古镇的千年史,是大运河兴衰的生动缩影。它因运河漕运而兴,也因近代铁路兴起、运河地位下降而衰落。其空间格局、经济命脉与文化特性无不与水紧密相连。从依水而生到随水而寂,窑湾完整地演绎了“成也运河,败也运河”的命运轮回。


参考文献

宁昱西,周梦茹,吴晓.(2021).大运河古镇的空间形态演进——基于徐州市窑湾镇“城—河”关系分析.上海城市规划,(04),104-110.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