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淮河流域 -> 正文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HU-003

所属年代:明清时期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

完成学生:池浩淼、张慧敏、白剑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九里村地处长江南岸、太湖西侧,属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区;

2)气候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mm左右,但年内分布不均(6-7月约占全年45%)。村落地势低平(海拔约为5-8m),周边零星分布低丘,形成“洼地-岗地”相间地貌;

3)地形地貌:黄河口镇地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大多在2-10m之间,由黄河泥沙长期淤积形成。地表坡度极缓,易形成沼泽湿地;

4)人文环境:流域文化的层积性作为吴文化发源地边缘带,九里村呈现“楚尾吴头”文化特征。村内季子庙(祭祀春秋名士季札)等遗迹反映“崇德治水”的伦理观,将流域治理上升为文化实践。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九里村地处江南水网地带,历史上以稻作为主,依赖长江支流及本地塘堰进行灌溉。村民通过修筑陂塘-沟渠系统,实现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利用香草河自然水位差,通过简易木闸引水入田。在村内低洼处挖掘塘堰(如“九里塘”),旱季抽水补灌,形成“河-塘-田”联动体系。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传统防洪体系:与邻村共建“联圩”(如“延陵圩”),共享堤防维护责任,分散长江洪峰压力。村西保留大片湿地(如“芦荡滩”),汛期主动蓄洪,减轻下游干流负担;

2)适应性生计:岗地种麦、洼地植稻,通过作物多样性分散气候风险。历史上有“锣声传汛”制度,村民根据锣声节奏判断险情等级,快速组织抢险;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春秋时期吴国季札被奉为“水德之神”,每年农历三月初九在季子庙举行祭水仪式,强化社区治水认同。村内曾有龙王庙(已毁),干旱年份举行祈雨活动,反映对长江水文不确定性的敬畏。

三、小结

九里村的案例表明,长江流域的系统性矛盾本质是大流域与中小流域的尺度失衡。而中小流域通过三重机制成为矛盾承载的关键界面,通过塘-圩-河系统分级调蓄,实现“分散式减灾”,以地方性知识软化制度刚性,在有限空间内完成水-土-生物质的高效代谢,减轻大流域资源压力。通过构建“大流域规划-小流域治理-社区参与”的多级治理网络,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吴琼. (2020). 丹阳九里古村落传统风貌适应性保护及更新策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江苏大学].

张文俊, & 王庆春. (2007). 九里——江南历史文化名村. 金融纵横, (10), 58–60.

姜月华, 周权平, 李云, 等. (2019). 江苏丹阳千年“沸井”的地质成因与形成机理. 地质学报, 93(07), 1778–1791.

吴琼, 李晓, & 皇甫生鸿. (2019). 古村落传统风貌保护性更新研究——以丹阳九里村为例. 美术教育研究, (17), 88–89.

樊欣. (2009). 九里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策略研究. 才智, (33), 260–261.

Wei, Q., Xue, L., Liao, S., et al. (2024). Ecohydrological indicators and environmental flow assessmen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i River,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940, 173639.

Hua, H., Zhang, X., Zhou, Y., et al. (2024). Multi-scenario prediction and attribution analysis of carbon storage of ecological system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96(9), 814.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