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淮河流域 -> 正文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神垕镇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HU-004

所属年代: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

所属区域:淮河流域/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

完成学生:马玉乐、周超然、戎又乐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神垕镇位于淮河上游沙颍河水系范围;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705.3毫米。夏季多暴雨,易引发洪涝,冬季降水稀少,几近断流;

3)地形地貌:神垕镇地处伏牛山系余脉,整个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704.5米,最低点海拔240米,相对高差464.5米;

4)人文环境:神垕镇是淮河流域陶瓷文明的典型代表,其“活着的古镇”身份(窑火延续1300余年)和世界级钧瓷遗产,使之成为探索中国陶瓷文明演化的关键坐标。

二、人水关系

1. 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早期居民家设水窖用来收集雨水,同时在山上修建蓄水池蓄水。在20世纪80年代实施“东水西调”工程(从翟村引水)工程解决镇区吃水问题;2015年神垕供水配套工程建成通水,通过任坡泵站加压向神垕镇水厂供水。镇水厂日供水量达1.3万立方米,解决了长期困扰居民的缺水问题。

2)水系统整合:置换本地水源:南水替代原地下水开采后,释放的本地地表水(如肖河径流)用于生态补水,修复河道湿地,保证水源质量,同时防止洪涝灾害。

3)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需动员大量劳动力,体现社会协作机制。水利管理推动了神垕镇陶瓷产业的发展。

2. 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聚落选址于肖河中部的盆地,四面环山。山为骨:赋予资源、防御与精神信仰,使钧瓷技艺在此扎根。水为脉:串联生产、运输与生活网络,催生“沿河延展、因窑成街”的有机形态。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肖河沿河交通便利性促进了商贸发展,五个初始村落(茶叶沟、高老庄、二道街、老窑坡、朱园沟)因钧瓷交易需求沿河联结,以自然河道与人工水网为骨架,形成“七里长街”的聚落雏形。此后这条主街沿驺虞河自然延伸,连接东、西、南、北四座古寨(天保寨、望嵩寨、邓禹寨、怡园寨、威远寨),形成“五寨环抱”的防御格局。

三、小结

神垕镇通过工程技术实现水资源功能性支配,以空间营建响应水文环境,同时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突破水资源瓶颈,延续千年产业生命力,体现人水互动中控制与适应的辩证统一。其对洪涝、季节性干旱的防控能力支撑了陶瓷经济繁荣与社会复杂化进程,实现了从“水危机”到“水复兴”的转型,印证了“以水定产、以水塑城、以水兴文”的可持续路径。


参考文献

马俊青. (2016). 南水北调供水工程神垕线路方案研究. 水利规划与设计, (12), 1–3.

宋亚亭,牛丽娟. (2018). 钧瓷产业与神垕古镇空间耦合关系研究. 山西建筑, 44(03), 4–5.

孟圆真,赵志青. (2022). 豫中传统民用堡寨聚落防御性特征研究——以明清时期神垕古镇为例.华中建筑, 40(09), 108–112.

李向前,董晓娜. (2010). 神垕镇水利综合治理规划与前景分析.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05), 50–51.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