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HU-001
所属年代:龙山文化中晚期(约公元前2600~前2000年)
所属区域:淮河流域
完成学生:徐莹莹、高敏祺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东临新蔡河(淮河支流沙颍河分支),南距龙湖约2公里。地处黄淮泛滥平原,原始地貌为高出周边地表约2米的台地,规避洪水威胁;
2)气候条件: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4℃,年降水量约700mm,四季分明,旱涝交替频繁;
3)地形地貌:黄河冲积扇南缘,地势西北高(海拔约50m)、东南低(海拔约40m),呈“大平小不平”的洼坡地貌;
4)人文环境:是中国最早方形城址,开创“中轴对称”布局的先河,跨越仰韶—龙山文化层。
二、人水关系
1.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台地避洪:择址天然高台建造城址,规避洪水侵袭。采用城墙和排水系统联防方法,城墙采用小版筑堆法,墙基宽13m、残高3m(原高≥6m),形成物理防洪屏障;
2)中国最早城市排水系统:铺设陶制排水管,并根据坡度设计引导积水排入壕沟;
3)动态维护:因内涝曾拆墙泄洪,后修复并重置管道,体现了“抗疏并举”的韧性策略。
2.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陶管导流技术:首创陶制管道地下排水系统,解决城内积水问题,技术领先同期文明;
2)依水而居的聚落网络:以平粮台为中心,周边聚落沿新蔡河、龙湖分散布局,形成“多中心水系关联”的聚落网络。
3.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中轴控水格局:南北中轴线连接南、北城门,道路铺垫白色细沙土以提升渗水性;
2)分区与水系响应:东南居住区的30处排房呈东西向布局,垫厚土防潮。西北高台祭祀区则依托高地规避水患,彰显等级秩序。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宇宙观的空间投射:方形城址象征“天圆地方”的思想,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2)水患应对的集体记忆:排水系统多次改建的痕迹,成为先民与水博弈的物质见证。
三、小结
平粮台遗址以台地择址、城墙防洪、陶管排水三位一体系统,破解了黄淮平原的水患困局。其小版筑城墙技术、最早陶排水管及车辙遗迹,标志着史前工程技术的巅峰。方形城制与中轴布局,奠定中国古代都城营建范式。当代需平衡考古保护、生态修复与遗址展示,强化水患韧性智慧的遗产价值阐释。
参考文献
张海,李春霞,曹艳朋.(2022).河南周口市淮阳平粮台遗址龙山文化遗存的发掘.考古,(01),1-27.
项年.(2019).方城鼻祖——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遗址研究.建材与装饰,(33),111-112.
张国硕,张婷,缪小荣.(2021).中国早期城址城墙结构研究.考古学报,(01),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