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49
所属年代:创始于隋唐,成熟于宋元,现存格局定型于明清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山西省介休市
完成学生:石岩松、陈登星、郝天昊
指导教师:高晨舸、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
合作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位于太岳山北麓洪山泉域,属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泉,泉域汇水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现萎缩至<200km²)主泉源神池海拔约800米,历史年均径流量约1.60m³/s(1950年代),21世纪初降至约0.18m³/s。
2)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温约10℃,年降水560mm左右(70%集中于7-9月),蒸发量夏季>春季>冬季。
3)地形地貌:狐岐山南麓冲积扇台地(海拔890-1200m),呈“山-田-村-水”垂直分层
4)人文环境:依托“泉-渠-田-村”联动系统,支撑陶业、香业、商贸发展,形成世界最早的股份制水利管理体系(三河水利公所)。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
泉域开发:利用断层阻水成泉,宋元时期建成12条支渠的“洪山渠系”,实现农业灌溉(峰值12万亩)、手工业供水(陶窑、水磨坊);
节水技术:独创陶制限流器“节水喉”,定量分配水流。
2)水系统整合:
立体用水:上层(源神池祭祀区)→中层(居住区窑院)→下层(作坊区),通过28条支巷对应灌溉渠系;
分水装置:铸铁“水分金”油锅分水装置(国家二级文物),高温油脂环境确保分水精准公平。
3)水资源管理:
股份制治理:明万历年间创立三河水利公所,以水权交易碑刻确立股份合作制;
跨村社联盟:“四社五村”协商机制,民主选举渠长、水甲,以“罚戏制度”(违规者出资演皮影戏)维系用水秩序。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与地形改造:
村落核心建于山前缓坡(900-950m),避洪涝且近水源;
依狐岐山呈阶梯状分布,形成“左堡-中轴-右堡”的凤凰展翅形态。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
村落核心建于山前缓坡(900-950m),避洪涝且近水源;
依狐岐山呈阶梯状分布,形成“左堡-中轴-右堡”的凤凰展翅形态。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空间避害:
选址冲积扇高地规避洪水,沟壑系统自然排涝;
山体林地(现存次生栎树林)涵养水源,缓解旱季缺水。
2)制度韧性:
“四社五村”联盟通过水量动态调配应对干旱,如1982年极枯期(径流量约2740万m³)保障基本生存用水。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信仰实践:
源神庙春秋祭祀鸑鷟泉(神鸟传说),以“圣泉”信仰消解水资源不确定性;
水权分配仪式(如分水制)强化“水权即政权”的集体认同。
2)文化记忆载体:
水利碑刻、罚戏制度延续治水经验;
陶窑、水磨坊等产业遗存维系“水-陶-香”文化链。
三、小结
洪山村通过制度创新(股份制水权、跨村社联盟)实现水资源协同管理,以空间适应(垂直分层布局、水系中轴)响应泉域环境,彰显人水关系中“制度韧性”与“文化认同”的辩证统一。其因煤矿开采导致水系统衰退的现状,警示当代乡村振兴需平衡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承,从“工程控水”转向“制度护水”。
参考文献
王琳,王金平. (2024).介休市传统村落发展现状及相关性探究[J].山西建筑, 50(07): 5-9.
赵蕾. (2022).社区营造视角下古村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山西介休洪山村为例[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35(02): 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