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48

所属年代:北宋时期

所属区域:太湖流域/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完成学生:杨文、刘培庚、郭忠杰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冯任军、李志刚、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位于黄河干流南岸河谷,普泽渠人工水系贯穿全境;

2)气候条件: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200mm(北部河谷280mm),蒸发量高达2200mm,旱涝压力显著;

3)地形地貌:海拔1450-2219米,地貌涵盖山地、谷地、台地及湿地;

4)人文环境:唐代屯兵要塞,宋明发展为商贸枢纽,依托水利工程支撑水烟产业,形成干旱区“靠水吃水”的生存模式。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青城人民通过修建普泽渠等水利设施,将黄河水引入镇内,满足生活与农业需求。普泽渠设计精妙,与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贯穿青城全境,为农业灌溉提供了稳定水源。近年来,青城还将河滩盐碱地改造为鱼塘,种植荷花,打造百亩荷塘,将渔业、生态修复与文旅产业有机结合,形成了人-水-产业和谐共生的复合系统。青城曾在黄河支流及普泽渠上建起29部水车,这些水车借助水力驱动船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背山面水,地势南高北低,属黄河谷地,这种地形深刻影响了聚落形态与空间布局。水系作为空间基因,河道廊道界定功能分区。青城的街巷紧依河道延伸,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十字形”主干道与网状支路构成鱼骨式路网,既满足军事防御,又适应水系分布,保障商业活动的便利。水体核心锚定公共领域,黄河沿线码头、渡口成为居民社交与贸易的重要场所。

青城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因水系耦合。农业依托黄河水灌溉,古梨园、荷塘等应运而生;生活上,居民沿河而居,洗涤取水方便;生态层面,湿地公园的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旅游。这种系统性耦合形成水文引导型聚落形态,彰显“顺天因地”智慧。

三、小结

青城古镇作为黄河上游的商贸重镇,其"十字形"街巷布局与水利系统展现了人水共生的智慧。从军事防御到商业枢纽的演变,体现了干旱区聚落的空间适应性。水车、渠道与湿地资源的协调利用,既支撑传统生计,又为现代生态旅游奠定基础。古镇不仅是黄河文化的缩影,更为干旱区历史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邵甬,胡力骏.(2009).“江南水乡村镇”的再解读及其保护与发展——以周庄镇为例.南方建筑,(04),64-67.

魏柯,周波.(2002).水·聚落·标志物——羌寨桃坪与水乡周庄的建筑环境布局比较研究.四川建筑,(03),22-23.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