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47
所属年代:宋朝-至今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
完成学生:戎又乐、周超然、马玉乐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潇河沿村前峡谷缓缓流过,在古人看来生活方便就是有福气,而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水能起到聚气的作用;
2)气候条件: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春秋短暂不明显,夏季凉爽无炎热,冬季长而寒冷。夏秋季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3)地形地貌:村庄建在丘陵相对平缓地区,民居依山而建,呈片状分布。纂木村古民居依托山势,层层叠叠,绵延而上,是当之无愧的挂壁山寨;
4)人文环境:纂木村属黄土高原丘陵区,村域内沟壑纵横,居民点大多位于黄土塬顶面相对平坦宽阔的区域,周边为沟谷切割。村域内大部分土地为草地,居民点周边农耕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开垦为耕地,少量沟谷内长有林木,自然植被覆盖度较低。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结构:纂木古村落北侧距离寿阳县母亲河潇河大约7公里,距离较远,但是村庄周围有雨水冲刷形成的沟谷,内部有自然形成的泉水,为村庄居民提供生活水源;
2)水利用:同时,村民也会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如村中的涝池,院落内的雨水窖等,来储存和利用雨水。
2.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理水工程系统:涝池是一种人工池塘,一般在村镇地势低洼处挖筑,兼具集蓄雨水、排水除涝、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等功能。为了保障用地安全,纂木古村落将涝池选址于临崖处、土质密实、地势低洼的前街边,避免村内汇集排出的雨涝直接漫流冲蚀崖体,同时排水方便且易于汇集。通过街巷引流,雨水随形就势网状“水路”排入前街,自然汇入涝池;
2)理水策略与思想:纂木古村落涝池集水排涝的理水智慧,集蓄有限降水,补充自然水源,为人们提供生活必不可少的水资源,也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很好地诠释了“地蓄人治”的理水策略。这种以场地微循环为核心的理水方式,既不任水漫流,又不完全约束水,体现了古人的生态智慧和中庸思想。
三、小结
纂木村宜居宜耕的黄土高原“塬面型”古村落的独特选址,利用黄土直立性强的特点建设的四合院窑洞、地窨院等特色民居,集水排涝的涝池理水智慧,围绕中心的涝池形成聚落。是山西人民面对缺水、黄土高原崎岖的地理环境,依旧可以做到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韧性。
参考文献
孙军涛,牛俊杰,张侃侃,邵秀英.(2017).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人文地理,32(3),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