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50
所属年代:元代至今(700 aB.P.—)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洮河水系/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
完成学生:杨文、郭忠杰、刘培庚
指导教师:汪芳、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博峪村位于洮河南岸,建立于由洮河侵蚀-沉积而成的河漫滩上。大小博峪沟分列博峪村东西两侧。大小博峪沟和洮河侵蚀沉积而成的河流谷地成为了博峪村民生产生活活动的主要空间;
2)气候条件:博峪村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3℃。年平均降水量64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40天。寒冷湿润,四季不甚分明,降水虽充沛但分布不均;
3)地形地貌:博峪村位于西倾山脉南支,大部分为中低河谷山地,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2485米;
4)人文环境:博峪村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第六代卓尼土司在博峪设置官署,后成为土司衙门,与土司制度共同延续近500多年。红军长征期间,时任卓尼土司杨积庆为红军开仓放粮,使该村成为红色革命圣地。因此,土司文化和红色文化至今仍然厚植于村落文化土壤之中。
二、人水关系
1. 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适应:博峪村南临族尼尕山,北依洮河干流,东西两侧是洮河支流——大小博峪沟。大小博峪沟和洮河侵蚀沉积而成的河流谷地成为了博峪村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主要空间。为防范水患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聚落空间和河流以农田相隔,与山体以树林相隔,使整个人居聚落布局紧凑,自南向北形成“山-林-村-田-水”的独特格局,生动反映着博峪人民的择居智慧。
2. 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支流水系与复合经济:基于支流及其周边环境的多种优势,博峪村逐渐形成了“农-牧-林”复合的经济模式。博峪沟等支流主要由雪山融水、山泉水汇聚而成,两岸植被繁茂,生态环境良好。凭借其地势落差,能够为水磨提供动力,极大地便利了村民的生产活动。在支流河谷内,阳坡分布着天然草场,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草料资源;阴坡则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森林之下生长着木耳等山珍,为村民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在支流汇入干流之处,河水的冲刷作用形成了大面积适宜耕作的土地,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人工水系与水景营造:博峪村的水景观独具特色,村民将支流之水通过人工水渠引入村内,形成贯穿全村的水渠,利用水渠制造流水景观,在水渠之上设置水动转经筒,自制的水车等景观元素,既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也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3. 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择居选址体现藏族风水理论:博峪村的选址体现着藏族对村落选址的独到理解——“萨些”。理想的“萨些”是通过经验和观察进行“萨央”的趋近和“萨乍”的避让。“萨央”意为背山面河、草丰水美之地,“萨乍”意为坡陡风疾、土石疏松之地。博峪村河谷开阔,村落山水格局符合“萨些”的相地标准。
三、小结
博峪村生动反映出黄河上游青藏高原河谷地带藏族聚落的人水适应特点,其“依干流得居、依支流得业、依水系得景”的独特策略,体现出人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双重影响下形成的生活智慧。
参考文献
张俊立 (校注). (2013). 洮州厅志校注 (包永昌 总纂). 中国文史出版社.
魏贤玲. (2007). 卓尼藏族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兰州大学].
成亮. (2019). 乡村旅游导向下的藏区村落空间系统重构研究——以博峪村为例. 华中建筑, 37(8), 71–74.
星全成. (2005). 关于藏族相地理论及其实践.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36–38+105.
徐枢. (2022).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构建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农牧村——以博峪村乡村旅游发展为例. 西部旅游, (18), 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