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古梨园

发布日期:2025-08-13

案例编号:YE-051

所属年代:宋代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

完成学生:杨文、刘培庚、郭忠杰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冯任军、李志刚、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位于黄河干上游河谷,黄河呈S型穿过,修建灌溉溪流,用于灌溉;

2)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日照充足。2012~2016年年均降水量264.4 mm;极端最高气温约38.3℃,极端最低气温约19.9℃;年均蒸发量约1490mm;

3)地形地貌:海拔1400米,地貌涵盖山地、与河谷;

4)人文环境:秦汉时为军镇,宋代建堡,定名什字川镇,沿用至今,明清两代古梨园初成规模。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明朝时期,兰州人段续发明了水车,随即被引入什川成为梨园关键水利设施,数量最多时达12轮。水车架设在黄河岸边,利用水流冲击力驱动轮幅转动,能够提升水20 m左右以汲取黄河水灌溉农田,新技术的引入使得什川的梨园面积逐步扩大,清末时梨园面积达到200多公顷。

当代,果农根据梨树的生长需求和水资源的状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设备,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梨树在生长过程中获得适量的水分。这一举措推进了保护黄河水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也促进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化肥和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对黄河的污染,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依山傍水,什川地区的自然水系由外围黄河与内部灌溉溪流共同构成,二者相互配合,形成了支持区域发展的水系统。首先,北面高山环绕,黄河以“S”型环绕而过,围合出形似太极图的平原地区,其中外凸区域便是什川古梨园的核心区,黄河作为外围的主要水系,不仅塑造了当地的地形地貌,也为整个区域提供了基础的水源保障。然后,在村庄内部,溪流从黄河引入,沿着农田地埂流淌,主要用于村民灌溉农田。什川梨园配合“间作豆类+自流灌溉”系统,水资源利用率达85%,形成了“保水—固土—增肥”的生态循环模式,既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又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三、小结

什川古梨园是干旱河谷地区经济作物型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人水适应的典型案例。黄河呈“S”型环绕形成太极图式河谷盆地,外有黄河、内有灌溉溪流的水系为古梨园发展提供条件。黄河塑造地形、调节气候,诞生了梨园、传统村落、院落与灌溉网络交织的复合体系,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特有的"高原-村落-河谷"立体景观;古梨树根深6米固土,100多种果树形成种质资源库,水利设施稳固河岸,减少水土流失,形成“保水—固土—增肥”生态循环,实现了人水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张宏奎,李国林,张富,鲁丰卫,刘小兵.(2019).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甘肃林业科技,44(01),38-43.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