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街亭村

发布日期:2025-07-11

案例编号:YE-052

所属年代:石器时代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

完成学生:李福星、李晓涵、王浩楠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街亭村位于黄河流域渭河上游双水环抱三角洲;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西北方大陆型季风气候;

3)地形地貌:天水市地貌特点是弯曲形地带,街亭村处于陇蜀古道的咽喉位置;

4)人文环境:观音阁、文昌阁等作为村落空间重要节点,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秩序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追求。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背山面水的防御格局:街亭村北倚秦岭山脉形成天然屏障,南、北二河环抱村落,构成“双水护镇”格局。村落选址于两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带,遵循“藏风聚气”风水理念,兼具防御功能与水源供给优势;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以十字街为骨架,水系划分功能区域。西侧双水交汇处为门户空间,设文昌阁、观音阁等节点;核心区以千年古槐为地标,形成公共活动中心,体现适应性营建智慧。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水神信仰与祭祀传统:水口空间结合古桥、庙宇营造精神场所,强化“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维系村落集体认同;

2)民俗活动与水环境利用:现代更新中延续水文化,以“街亭古战场”历史内涵设计叙事场景,利用温泉资源开发度假项目,将崇福寺庙会转化为多元文化体验节点,激活地方记忆。

3.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传统取水与灌溉系统:通过水井保障生活用水,堰坝引河灌溉农田;水塘兼顾蓄水、养殖、消防功能。但缺乏排水设施,污水直排河道导致污染,暴露传统技术局限;

2)现代治水技术融合:改造南北河生态驳岸,废弃农田转型生态采摘园,整合湿地资源开发温泉旅游,结合滨水景观设计文化综合体,实现“生产-生态-旅游”协同发展,重塑人水共生秩序。

三、小结

街亭村以水空间适应性营造为核心,通过三角洲双水环抱格局驱动聚落从团状向十字街、再向带状布局演变。其“背山面水”的风水理念深刻塑造防御性与商贸功能并存的空间基因。但传统排水技术不足制约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代治理侧重从文化活化与生态修复方面改善。


参考文献

谢晓玲、李亚红(2022).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研究——以街亭村为例.华中建筑,40(04),160–165.

韩玮霄、刘瑞强、李延俊(2018).欠发达地区村镇民居现状调查研究——以天水街亭村为例.中外建筑,(12),76–79.

石嘉怡、曹傲彬、王奕文等(2022).天水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以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为例.城市建筑,19(07),44–49.

汪永臻(2019).乡土再造模式研究——以街亭村为例.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4(10),136–142.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