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53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孙庄村
完成学生:丁晓焰、袁向英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仰韶文化城址地多分布在河流附近,尤其是黄河附近;
2)自然水系:水源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日常所需的生活用水,也可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灌溉水源,也方便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和贸易;
3)空间特征:现存城墙残长约256米,墙宽约3-5米,城高约1.75-2.5米,全部埋在今地表以下。城墙采用方块版筑法,城墙的建筑方法是先在拟建城墙的区段挖筑倒梯形基槽,在槽底平面上分段分层夯筑城墙,基槽外侧有城墙环壕。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渔猎经济:西山城址通过枯河与冯池联通,西山仰韶古城遗址距冯池中心区域约17公里,而与其东部边缘仅有10公里仰韶时代冯池支撑了生活在西山古城中先民的渔猎经济,造就了西山古城及其周边区域的古代文明。嵩阴北麓出涌地面的地下泉水作为补给水源。浅水湖中生长的大量水生动物又极易捕捞,故渔猎经济便成为西山先民主要生业方式之一。遗址内出土的大量淡水野生动物遗存,反映遗址周围存在着面积较为广阔的水域环境,这一水域环境对郑州仰韶西山城址的生存与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石、陶制网坠和骨制鱼钩、鱼叉等工具,说明当时氏族先民的捕捞方法既有网捕,也有垂钓和投叉击刺。许多遗址的彩绘陶器上都有鱼网的描画。半坡类型的彩陶盆内及其它一些彩陶器皿上常有鱼网纹和鱼纹,显然是长期捕捞活动的真实写照。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枯河作为鸿沟水系的三级支流,对西山古城具有重要作用。城址处于大河三级支流的上游地势较高的地区阶地一方面会高出河面,一方面会接近河流,这样既可以防御洪水,又方便取水。另外,西山城址通过枯河与冯池联通,西山仰韶古城遗址距冯池中心区域约17公里,而与其东部边缘仅有10公里仰韶时代冯池支撑了生活在西山古城中先民的渔猎经济,造就了西山古城及其周边区域的古代文明。
三、小结
首先,郑州市仰韶文化城址的选址充分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些城址多位于黄河南岸,背靠山脉,面向河流,形成了背山面水的优越地势。这种地势不仅有利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自然灾害,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其次,仰韶文化城址中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古代风水学的智慧。此外,房屋之间的间距适中,既保证了居民的生活空间,又避免了过于拥挤和混乱。最后,西山城址的建筑技术与工艺的成熟,从大河村遗址等仰韶文化城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建筑技术和工艺的成熟。
参考文献
马世之. (1997).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浅析.中州学刊, (4), 135–139.
王晓岚,何雨,贾铁飞,等. (2004).距今7000年来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古代人类生存环境.古地理学报, (2), 234–240.
张玉石,赵新平,乔梁. (1999).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 (7), 4–15,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