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13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
完成学生:薛瑾、李璐瑶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喇家遗址地处于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官亭盆地;
2)气候条件:地处北温带,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温度约9℃,年降水量290毫米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无霜期约200天;
3)地形地貌:地处黄河上游的官亭盆地,坐落于黄河北岸的二级阶地上,海拔高约1800米;
4)人文环境:喇家遗址通过构建阶地迁移生存模式、多功能壕沟系统与白灰面防潮建筑技术,形成协同应对洪涝灾害的聚落适应性体系,成为黄河上游河谷地带史前旱作农业文明应对水患风险的典型范式。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喇家遗址通过阶地策略实现人地调适:初期择址三级阶地避洪;待黄河泥沙加积形成肥沃二级阶地后,迁入发展旱作农业;晚期面对地震-洪水-泥石流灾害链,创新性采用阶地间弹性迁移维系聚落存续。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工程调控水:在台地开挖东西-南北向网格化壕沟系统,平时作道路与消防水源,洪水期转化为蓄洪池吸纳溢流;沿沟壁掏挖窑洞形成阶式聚落,实现地形微改造与洪水风险的空间转嫁;
2)适应性建筑技术:喇家先民通过白灰面抹墙技术提升建筑物理性能,达到防潮、防裂、防虫、抑菌等功效,并优先选择地面式与窑洞式结构规避地下水位影响,形成针对湿热环境的双重防灾建筑体系;
3)社会组织响应:壕沟系统需协同规划窑洞布局与道路网络,白灰面工艺要求统一材料制备与施工标准,体现聚落层面的灾害应对协作机制,推动早期社会资源调配能力发展。
三、小结
喇家遗址实证了黄河阶地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周期性洪水通过泥沙加积塑造二级阶地肥沃农耕环境,推动齐家文化聚落扩张与社会复杂化;晚期地震-洪水-泥石流灾害链迫使人群在二、三级阶地间动态迁移,最终引发聚落崩溃。研究证实黄河主导聚落空间格局与建筑技术演进,成为旱作农业文明发展的核心自然力。其“成于洪积、毁于洪灾”的生命周期,揭示了史前社会在河流环境中的适应性限度,为当代“尊重自然阈值、优化人地调适”提供关键历史镜鉴。
参考文献
钱耀鹏.(2007).关于喇家聚落的灾难遗迹与广场建筑.考古,(05),57-68.
张弛.(2022).窑洞征服史前黄土高原.考古与文物,(02),102-118.
戎晓庆,庞奖励,黄春长,周亚利,王兆夺,张玉柱...炊郁达.(2020).青海官亭盆地史前灾难性地表过程及其影响研究.地理科学进展,39(08),1319-1332.
杨晓燕,夏正楷,崔之久,叶茂林.(2004).青海官亭盆地考古遗存堆积形态的环境背景.地理学报,(03),455-461.
Zhao, H., Huang, C. C., Zheng, Z., Hu, Y., Zhang, Y., Guo, Y., & Zhou, Q. (2017). New evidence for the catastrophic demise of a prehistoric settlement (the Lajia Ruins) in the Guanting Basin, upper Yellow River, NW China.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146, 13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