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12
所属年代:始建于距今48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清水河流域
完成学生:仇思凡、杨豪文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菜园村位于黄河区清水河流域,毗邻菜园河;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西北内陆的宁夏干旱区,干旱少雨,常年降水量约120mm,降水冬春两季相对较少,都是集中在夏秋两季;
3)地形地貌:菜园村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位于与多系统结构相交的混合区域中,拥有肥沃的耕地给村落的存续与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4)人文环境:三家子村利用顺势而为、房土合一的靠崖式窑洞和土坯房民居建筑,借势利导产生了合院式等建筑种类,适应和利用自然地形和当地气候,成为了黄河区清水河流域独特的文明典型代表。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因地制宜地利用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来组织排水和蓄水,并利用明渠和暗沟在主干道两侧合流,接收支路和庭院的雨水,形成收集、输送、蓄水、净化和分配的完整系统;
2)水系统整合:利用垂直水梯田,借助势能和水能在竖直的纵轴线上,将各个水系统整合。平原的水田、台地的梯田、建筑房屋、风景林、防护林等自下而上按序构建,上层林地系统一方面为下层农田及聚落提供生产生活来源,另一方面也保护着土壤结构,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为村民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
3)水资源管理:利用水窖来储蓄水源,而且还可以收集雨雪至水窖。此外通过在村落周围或低洼的农田中建造涝池以收集雨水,是生态智慧的体现。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依山逐水:菜园村的布局呈现出典型的“负阴抱阳、金带环绕”的格局特征,四面环山、水域良田,村落对于水资源的依赖性较强,整体沿河流的分布呈树枝状分布;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利用菜园河各分区形成发散的格局。发散原点为村落的公共核心,依次向东、南、北方向的服务区、居住区、耕作区和景观生态防护区层层展开。村落被群山、河流和森林所包围,形成环山抱水、街道蜿蜒交错、院落坐落有致、林果田地紧密相连的有机功能格局。
三、小结
菜园村具有“山水相连、原生性强”的生态环境安全与再生产利用的空间格局。在选址布局上,负阴抱阳、金带环绕、背山临水,呈现出依山逐水、趋利避害的人居智慧。通过调整街道规划并利用风向、围墙等方式创造舒适的风热环境,呈现出天人合一、协调并存的生态智慧。在生产生活景观中,采用了势能和水能的台地梯田系统、水窖与涝池,利用光能、风能的晒坝,呈现出依托自然、顺天应人的用水智慧。
参考文献
潘立.(2015).生态智慧视域下的园林景观规划理念·方法·技术重构.安徽农业科学,43(35),258-261.
曾卫,朱雯雯.(2018).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的生态思想及智慧内涵.小城镇建设,36(10),79-84+91.
许成,李文杰,李进增,陈斌.(1988).宁夏海原县菜园村遗址、墓地发掘简报.文物,(09),1-14.
杨柳,刘加平.(2021).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的传承与再生.建筑遗产,(02),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