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14
所属年代:公元7世纪(明万历年间建堡)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
完成学生:高敏祺、徐莹莹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隆务河支流浊浪沟横穿村落,形成"一河分两团"格局;
2)气候条件: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均温5.2-7.0℃,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50-172天,年均降水量419.2毫米,蒸发量达降水量3.44倍,干旱特征显著;
3)地形地貌:隆务河谷冲积台地,西高东低(坡度3-6°),"两山夹一川"地形(夏琼山与阿米德合隆山夹峙);
4)人文环境:丝路河南道军事要塞,藏传佛教圣地(郭麻日寺),热贡艺术核心区。
二、人水关系
1. 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引水渠网:人工水渠自隆务河引水,流经古堡东缘用于灌溉及排污,现部分废弃;
2)集水设施:修建水窖储水(30-50m³),应对干旱气候。
2. 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自然边界:浊浪沟分割村落为"北堡南寺"双核,古堡借5-6米高差河床强化防御;
2)宗教轴线:郭麻日寺择高地临水而建,与古堡隔河对角相望,形成神圣空间秩序。
3. 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天然城濠:浊浪沟作为古堡南侧天然护城河,结合土垣高差形成军事屏障;
2)防洪应对:平屋顶设计(坡度小)适应少雨气候,快速蒸发减少积水。
4. 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信仰实践:隆务河被视为神圣水系,寺院择址高地体现"圣洁避俗"宗教观;
2)生态智慧:生土建筑(庄廓墙)利用热惰性调节温湿度,适应干旱环境。
三、小结
郭麻日村通过"借水为屏、引渠为用"策略,将浊浪沟转化为军事防御与空间分界的核心要素。其"山-寺-水-堡"格局融合丝路军事文化与藏传佛教圣境理念,而平屋顶、集水窖等本土技术彰显干旱区水资源适应性智慧。未来需关注水系生态修复与宗教文化景观的整体保护。
参考文献
孙嘉悦. (2023). 青海同仁传统村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营建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栗思敏. (2020). 青海丝路河南道古城村落空间格局价值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赛. (2022). 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下热贡艺术特色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安大学].
柯熙泰. (2015). 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杨嘉琦. (2016). 青海同仁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安大学].
杨帆. (2013). 青海河湟地区传统民居生态策略研究及在当代的运用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郝占鹏, 等. (2021). 郭麻日村传统聚落街巷空间研究.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
靳亦冰, & 栗思敏. (2020). 青海丝路河南道古城村落空间格局研究. 新建筑, (6).
谢嘉琦. (2017). 多元文化影响下青海同仁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安大学].
左臣. (2013).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青海郭么日村落空间结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