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02
所属年代:明清时期
所属区域:黄河中游——沁河流域
完成学生:李霖、孟鑫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黄河中游——沁河流域;
2)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3)地形地貌: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
4)人文环境:郭峪,属阳城。阳城位于晋豫交界,古称泽州,太行、太岳、中条三山汇聚之东麓。
二、人水关系
1. 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当雨季山洪来临时,村西面庄岭以及东面凤岭的山洪会向东北、东南低洼处的樊河汇集。郭峪村村民为抵御洪水对民居的侵蚀,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和水门。一方面,将上西沟的洪水沿城墙汇集于北沟,再沿北部城墙水沟流入樊河,另一方面,将庄岭流入南侧的洪水引入村庄的上水门,通过村庄内修建的南沟,由下水门排入樊河。
2. 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水井汲水主要为两种方式,一种采用辘轳提水。这类水井有时还会在井口上部发了一个用砖土砌筑成的半圆形券,防止落叶、尘土等杂物污染水井中的水质。另一种则是利用绳索,人力提拉。这种取水方式简单快捷,不需要安装其他设施。郭峪村水井主要分为露天水井和搭建井房两种。露天水井在村落内较为常见,而井房水井因搭建成本过高在村落内出现的较少。
三、小结
沁河流域传统村落在水环境影响下,加之各历史时期特色文化的加持,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村庄格局和建筑特色,可称得上是中国古村落中的明珠,对我国传统聚落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传统村落水环境具有丰富的价值特色和人文内涵,应统筹考虑现代化水环境设施与传统水环境的关系,系统分析村落传统水环境及其设施特色价值,并以此提出传统水环境保护或废弃的策略及方法,为沁河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帮助,让传统村落的生命力得以持续旺盛下去。
参考文献
吴依珍. (2022). 基于文化旅游的沁河中游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仲昭通. (2022). 基于环境认知的沁河中游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化策略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
秦旭. (2022). 水环境影响下沁河流域传统村落整体营构及建筑特征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
王军雷. (2018). 沁河流域古堡建筑与汾河流域晋商大院的异同比较.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1(05), 4-6.
侯保俭, 李焯, 李克飞. (2018). 近10年沁河流域径流变化原因分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05), 47-51+103.
何剑民. (2017). 沁河流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苒. (2007). 沁河中游古村镇空间构成解析. 华中科技大学.
涂放. (2007). 沁河中游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王飞. (2018). 沁河主要河段河道演变分析. 山西水利, (09), 65-69.
梁四宝, 李格格. (2016). 清代沁河流域水旱灾害治理与农业经济的发展. 晋阳学刊, (01), 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