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01

所属年代:兴建于元末明初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

完成学生:程晓、康轩羚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冯任军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黄河流经村北,水面宽阔、含沙量高,提供生态基底但难以直接利用。湫水河作为黄河一级支流,流经村西,多砂石滩地,枯水期径流量波动大(最小年径流量仅0.0818亿立方米),是浅层地下水补给源之一;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半干旱特征),年降水量约518.8毫米,集中于7月至9月,多暴雨,易发旱涝灾害;

3)地形地貌:地势东高西低,沟壑密度达5公里/平方公里(全区17.61万条沟道),地表支离破碎;该区域沟谷下切深,基岩暴露形成稳定地基;

4)人文环境:聚落自元末明初避世而建,经明清拓荒、现代搬迁至旅游振兴三阶段演化,以层叠窑洞群沿沟谷错落布局,借山势高差构建“屋面→庭院→沟渠→黄河”梯级排水系统,彰显黄土高原以地形驯服水文的适应性智慧,被誉为“北方小布达拉宫”。

二、人水关系

1. 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地形主导的聚落格局:村落整体依凤凰山山势呈“凤凰展翅”布局,建筑沿“凤首”(山顶)、“凤身”(山脊)、“两翼”(东西沟谷)层叠分布,形成 "林-村-沟-林"的纵向生态序列;

2)水系引导的街巷系统:街巷遵循“屋随山起,路随屋走”原则,主街巷顺应山势横向延展(如沿沟谷走向)。次级巷道垂直山势纵向连接不同高程院落,通过“之”字形折线化解高差,沟谷作为天然排水廊道,街巷与沟渠一体设计(如条石砌棱、块石铺面),形成 “屋面→庭院→道路→沟渠→咸沟→黄河”的梯级排水链;

3)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耦合:高位山林(水土保持)→ 山腰村落(居住)→ 山脚农田(耕作)→ 沿河滩涂(生态缓冲),构成垂直功能分区,呼应水文循环过程。

2. 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空间避灾策略:村落选址于山腰台地(避开黄河洪水淹没区),利用高差规避洪涝风险,建筑基址选择基岩裸露区增强地基稳定性,减少黄土湿陷灾害;

2)雨洪疏导机制:依赖天然沟谷(如西沟、东沟)快速排洪,人工辅助以陶瓷管道+明渠系统,借30-40米自然落差将雨水导入黄河。“沟心卷洞”技术将巷道积水引至村外,实现“户不积水、村不积流”。

三、小结

李家山村的人水关系以“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为主导,通过顺应黄土沟壑地貌的立体空间营建,实现雨水收集、排水疏导与生态功能的有机整合;同时兼具“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特征,以山势避洪和沟谷排涝达成人水平衡。其核心智慧在于将水文地形转化为空间组织逻辑,而非依赖工程技术控制水资源。


参考文献

严悦心.(2022).传统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

闫莉君,高娟.(2020).传统村落建设生态博物馆的设想——以碛口古镇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1),102-107.

姜奇奇.(2019).基于场所精神的村落修复改造——以山西省李家山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10),237-238.

郭愍.(2018).乡村振兴战略下吕梁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田毅.(2017).山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简照玲.(2013).碛口李家山村──跟随画家足迹寻访入画古村落[J].世界建筑导报,(06),46-48.

张翠玲,张海仙,成军军,等.(2018).吕梁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方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3),128-130.

员中圆.(2013).三晋文化背景下碛口古镇李家山村民宿环境设计研究[D].常州大学.

范霄鹏,刘晓卫.(2018).吕梁临县李家山村的田野调查[J].古建园林技术,(01),58-61.

杜林霄.(2007).碛口古镇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严悦心.(2022).传统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