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03

所属年代:唐朝(1407 aB.P.—1118 aB.P.)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

完成学生:张雅倩、董琳琳、王丹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后沟村位于黄河中游沁河支流流域的龙门河水系范围;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隆水量在400mm左右,冬季受大陆性气候影响较为干旱,夏季则受季风影响日降水可达100mm;

3)地形地貌:后沟村地处山西中心腹地晋中,背依太行山支脉要罗山脉,其所在自然地形属于丘陵沟壑型,以沟、坡、垣、滩等纵横交错的独特风貌为特征,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4)人文环境:后沟村通过“明走暗泄、分级排洪”的雨洪管理系统和“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排洪蓄存方法,将水资源合理利用,成为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变化下的智慧排水系统 。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后沟村民居分布呈“L”状,民居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边界特性,基本分布在黄土山体与河流包围的区域中,山体和龙门河是限定边界的要素;随形就势的布局即没有破坏已有的山势格局,同时民居集中建设保证周围有足够的农田进行生产。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村内文化空间以庙宇为主,构建了轴线相交、文化空间控扼全村的秩序。轴线东侧来水口处设置有龙王庙、西侧去水口处设置有观音堂,把控村内龙门河关键节点:轴线东侧设置有文昌阁、轴线西侧设置有关帝庙,构建左文右武的秩序;同时,村内西北高处临河建造有山神庙,有序组织了丰富的文化空间体系层次。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空间避害与工程疏导相结合:古村排水主要有三种形式:建筑排水、院落排水、街巷排水。通过从高处建立排水系统,将水引到低处的龙门河实现分级排水,保证了后沟村的安全。

三、小结

后沟古村的选址依山而建,面朝龙门河,靠山建筑确保整个村落处在阳坡面,前低后高,不仅有利于朝阳与采光,还方便排水。龙门河与龙门泉水解决了乡民生活用水的问题。古村落结合山势灵活布局,依山就势,因地制宜,负阴抱阳,高低叠置,参差错落,布局灵活堪称典范。这种选址修建不仅体现了乡民高度的创造力,而且也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参考文献

蒲娇,张航.(2023)中国传统村落调研——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后沟村.小城镇建设,41(09):120-121.

李洁林;刘艳红.(2020)晋中地区传统村落营建过程中的自然生态适应性研究——以榆次后沟古村为例.现代城市研究,(06).

宋文.(2013)山西榆次后沟古村落景观研究.北京林业大学.

罗剑.(2020)后沟古村的历史沿革及旅游文化遗产分析.文化产业,(36):11-12.

马仁锋,金邑霞,周宇.(2019)自然地理视角中国乡村聚落研究动态.上海国土资源,(01).

王昀.(2009)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范任重.(2008)山西后沟古村现状和保护.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6): 114-116.

刘沛林,著.(2007)中国古村落之旅.湖南大学出版社.

党天洁,董艳平,唐子清.(2022)基于海绵理念的传统村落雨洪管理研究———以山西省晋中市后沟村为例.太原理工大学学报,53(5):971-978.

XinLi;ZhihanLv;Zhigao Zheng;Chen Zhong;Ihab Hamzi Hijazi;Shidan Cheng.(2017)Assessment of lively street network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space syntax.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严少飞,王凯.(2012)山西历史文化村镇类型分析与特征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