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丁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04

所属年代:明代中晚期

所属区域:汾河流域—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

完成学生:李璐瑶、薛瑾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丁村位于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流域下游,汾河转弯之处,汾河呈一个几字将其环抱在内,三面环水;

2)气候条件:丁村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420~550 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

3)地形地貌:丁村位于临汾盆地南部,襄汾县城西南临汾市和曲沃市之间狭长深谷的南端,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4)人文环境:为农业耕作提供灌溉条件,助力丁村中的家族通过土地经营与粮贸活动积累财富,促使高质量民宅营建。村落布局依水系走向规划,水系在防御、风水等层面融入人文建构,成为丁村从建村至鼎盛时期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隐性支撑。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水系滋养下的水运:丁村地处汾河中下游转弯处,三面环水且为水陆交通要冲,明朝时为军事重镇,此地便利的水陆交通促进南北文化经济交流,咸丰、同治年间丁氏兄弟以丁村为总号,依托泾河、汉江、黄河等水道,开展跨地域布匹、粮油、典当等商业活动。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选址:古人择地建宅必先观其环境。村落的选址大都受风水的影响,背山靠水是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并且择水而居一直是最佳选择。丁村位于山西省南部襄汾县境内的汾河东岸,它面屏、环水、枕山,天生就是一块宜于人居的风水宝地;

2)水系影响空间结构:丁村是河漫滩地,东高西低没有通途,南北狭长道路蔓延,导致村庄的建筑格局、分布受很大局限,以“四方村丁字街”格局分布,三条“丁”字交叉主街、巷和窄巷构成三级道路系统,丁字路口顶头建庙或戏台,也含防风、祈家族兴旺之意。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防水措施:丁村建筑中,有檐柱建筑通过深远出挑屋面保护前檐门窗柱免受雨水内溅,柱底设石质柱顶石并配铁圈,檐枋与山墙交接处留通风空隙以保持木材干燥;

2)建筑排水构件:在屋檐的左右两端都有用于导雨水的构件。

三、小结

丁村依托汾河曲流地貌构建人水调适系统,河曲提供天然防御与沃土,支撑农业基底;聚落设计集成防水、排水技术,优化水文管理;汾河滋养农田与生活用水,形成水资源循环利用网络。作为水陆枢纽,丁氏商业依托水道扩展全国,实证水运对古代经济的引擎作用。该案例彰显自然赋能-技术响应-经济驱动的水适应智慧,为当代流域聚落提供历史范式。


参考文献

李秋香.丁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田庆春,石小静,郝晓龙.临汾盆地黄土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气候事件[J].干旱区研究,2022,39(04):1027-1035.

水岩.山西河湖印象之——汾河(三)[J].山西水利,2013,29(04):50-51.

王军,李岚.山西襄汾丁村古村落民居活态化保护模式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04):57-62.

潘明率,胡燕.晋南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研究——以丁村明清民居为例[J].华中建筑,2008,26(12):250-253.

张书鸿,傅昊.环境行为学视域下临汾丁村公共空间营造探究[J].美术大观,2021,(02):168-169.

张敏军,郑军.解读丁村及其明清建筑群[J].华中建筑,2001,(04):93-95+98-109.

孟聪龄.山西传统民居群体空间组合之二—村落布置[J].山西建筑,2003,(08):4-5.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