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遗址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05

所属年代:龙山时代晚期及二里头时代早期(2200BC-1700BC)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蔚汾河流域

完成学生:安英源、王慧敏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碧村遗址以黄河与蔚汾河交汇为天然屏障,以台地高势规避水患,以渡口要冲贯通南北文化;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特点差异显著。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毫米,夏季降雨最多,冬季降雨最少;

3)地形地貌:碧村遗址位于黄河和蔚汾河交汇的黄土梁峁小玉梁台地上,遗址南、北、西三面为河沟环绕,东部以一道横亘南北的石墙切断与外界的通道;

4)人文环境:碧村遗址以军事防御为核心,形成双重城垣、严密城防体系与核心区等级化布局,遗址兼具区域枢纽、农业定居和手工业发展等多重特征,展现了黄河中游文明演进的独特面貌。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农业灌溉与作物选择:利用河畔黄土台地的湿润土壤,大规模种植耐旱作物粟、黍,贵族墓葬发现南方水稻遗存,暗示通过黄河水道与中原/长江流域的物资交换;

2)水资源多维度利用:遗址出土发现,陶器残片多含有河沙,可知河流直接供给制陶、炊饮等日常需求;且180粒桑树种子出土,预测用于养蚕或果实采集的桑树可能沿河种植。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天然护城河系统:聚落选址于黄河与蔚汾河交汇的半岛状台地,三面环水形成天然屏障,仅东部修筑人工城墙。河流宽度与流速构成难以逾越的防线,大幅降低军事防御成本;

2)水文监视与城门协同:核心台地(小玉梁)设登城台阶,瞭望者视野覆盖河面与陆路通道,与东城门“品”字形瓮城形成联防体系,实现“观水控陆”的一体化防御。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水文与祭祀空间绑定:核心祭祀区(小玉梁)位于俯瞰黄河的制高点,大型灶址与玉礼器(琮、璧)的出土,暗示仪式活动可能包含“祭河”内涵,祈求水源丰沛与航行平安;

2)玉器纹饰的水意象:出土玉琮的简化神人纹、弦纹等装饰母题,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玉器存在关联,反映黄河水道对远距离精神文化交流的承载作用。

三、小结

该遗址控扼黄河两岸的突出战略位置,沿外城墙、内城墙、中心台城逐步降低到入黄河口处的线性布局,以及处处把关层层设卡小心设防的城门系统,还有背靠黄河面向东方的指向性,强烈表明其应是龙山时代黄河岸畔的一座重要关口和屏障。


参考文献

郭永琴.碧村遗址在早期丝绸之路山西段中的经济功能刍探[J].晋阳学刊,2020,(05):113-122.

王辉,王晓毅,张光辉,鲁鹏.山西兴县碧村遗址聚落选址的地貌背景[J].南方文物,2021,(05):138-144.

张光辉.晋西龙山石城[J].大众考古,2017,(06):59-63.

王晓毅,张光辉.兴县碧村龙山时代遗存初探[J].考古与文物,2016,(04):80-87.

Hou L, Yang L, Wang B, et al. The subsistence economy on the northwest edge of the Loess Plateau during c. 4000 a BP: Evidence from stable isotopes[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2022, 45: 103616.

Sheng P, Shang X, Zhou X, et al. Feeding Shimao: Archaeobotanical and Isotopic Investigation into Early Urbanism (4200-3000 BP) on the Northern Loess Plateau, China[J].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2021: 1-15.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