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06

所属年代:1945年

所属区域:海河流域—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

完成学生:李佳一、杨澜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大寨村位于海河流域的松溪河畔,松溪河由南向北流经东部,是海河流域最长的河流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2)气候条件:大寨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多旱、涝、风、雹、霜等灾害性天气;

3)地形地貌:大寨地处黄土高原土石山区,属侵蚀堆积构造低中山地貌。地形以山岭沟谷相间为主,海拔约890-1170米,高差约280米。经长期侵蚀形成七沟八梁的独特地貌,裸露岩石与沉积黄土并存,为农田建设提供了丰富土源;

4)人文环境:大寨经住了千年一遇的洪水的考验,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辟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治梁治沟:大寨人以"治梁治沟"为核心,展开规模空前的造地运动。1963年特大洪灾后,村民打破地界限制,对七条大沟、八道山梁进行系统治理。通过垒石筑堰、深翻改土,将跑水跑肥的坡地改造成"海绵田",实现"土厚如被、地平如镜"的蜕变,让昔日的荒山沟变成了高产稳产的"大寨田"。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自然灾害防治:大寨的旱灾以春旱最为频繁,发生年际概率为70%。新中国成立后,大寨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虽然旱灾不断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均未形成大灾;

2)水土保持:大寨曾因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通过闸沟造田、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最终实现全域绿化,并转型发展生态旅游,建成森林公园,完成生态蜕变。

3.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水利建设:解放前的大寨"滴水贵如油",仅靠6眼旱井维生。新中国成立后,大寨通过梯田建设实现"三保"(水、土、肥)。1965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后,掀起水利建设高潮:凿井修渠、建蓄水池、铺管网,至1977年建成2条明渠、5座蓄水池(2万立方米)、1.5万米地下管道,发展滴灌/喷灌473亩,使水浇地达400余亩(占耕地50%),彻底告别"靠天吃饭"。

三、小结

大寨在缺水的石灰岩山区,以"治山先治水"理念开展系统治理。通过科学规划与艰苦奋斗,建成梯田、蓄水池和灌溉网络。如今更将治水成果转化为生态旅游资源,走出一条人水和谐的乡村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王俊山 (主编). (2003). 大寨村志 [M] (pp. 50–53).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邢宇宙. (2012). 典型制造与社会动员——毛泽东时代大寨的个案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大学].

光梅红. (2015). 集体化时期的村庄典型政治——以昔阳县大寨村为例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大寨的喷滴灌工程为什么能连续运行十二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水利调查报告. (1986). 中国水利, (11), 18–19.

赵宇霞, & 刘欣. (2013). 新时期大寨村发展的新变化与新思考.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陶鲁笳. (1993). 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主席 [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