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17
所属年代:元朝至元二年
所属区域:黄河中游——清涧河流域
完成学生:孟鑫、李霖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甄家湾村位于黄河中游清涧河流域清平河范围;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旱涝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气候炎热,降雨集中多雷雨;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秋季气温迅速降低,多阴雨天气;
3)地形地貌:甄家湾村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白于山脉东端,村落处于川道之中,南北为山,东西为川面,境内有三山两沟,三山底部靠近河流区域;
4)人文环境:甄家湾地处延川县关庄镇,保存古窑洞97院258孔,是陕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村落。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甄家湾村营建旱作梯田“耕作-灌溉”农耕系统,使坡耕地蓄水和增产作用显著提升,体现了地域人水共生理念下黄土高原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理水智慧。
“耕作-灌溉”农耕系统:雨季暴雨径流下泄时,耕作区修建截水沟拦截上部来水并引入蓄水池,蓄满后从下游排出;干旱时则将蓄水池里的水放出,用于应急灌溉。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聚落选址布局:随形就势,巧借自然,聚落沿山体走势成跌落分布,与山形、水势完美融合;择水而居,因藉自然,水系与传统窑洞聚落选址在空间上呈现出靠崖据山沿河式分布;寻天造地设之巧,人工黠缀尔,注重聚落与自然山水环境之间的空间秩序关系;
2)人居营建:甄家湾村属于黄土梁峁型窑洞聚落,其“蓄-导”理水方式充分结合其周边地形高差较大,顶面坡度较大,底部坡度较小,雨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弱的特点。窑洞民居多为靠崖式窑洞,多沿黄土梁、峁地形等高线呈线性散点布局,且靠近河流水系。院外雨水通过街巷两侧水渠排入村内地势低洼的涝池中,涝池一般建于主街边,方便排水且易于汇集;院内以旱井汇流形式收集雨水作为日常生活用水。夏季雨水充沛时,涝池水满则溢,最终汇入聚落周边沟渠和河流。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鱼鳞坑: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窑洞聚落村民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农田地埂或土层浅薄地段自上而下开挖半月型鱼鳞坑实现蓄水造林整地。其作用是拦截地表径流,使下渗增加,起到涵养水源作用;随着径流减小,土壤侵蚀减弱,起到保土作用;拦截山坡随降水流下来的有机物质,起到保肥作用;
2)淤地坝:通过淤地造田、建设淤地坝,蓄积地表径流,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并通过拦蓄调洪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小结
甄家湾村的人水关系体现在多方面,选址布局上,随形就势,与山水融合,呈靠崖据山沿河式分布;人居营建中,利用 “蓄-导” 理水,院外雨水排涝池,院内旱井集水;农耕生产有旱作梯田系统,截水灌溉;生态治理用鱼鳞坑、淤地坝,蓄水保土保肥,控制水土流失,展现了人水共生的智慧。
参考文献
白娟,张亦弛,杨胜天,等. (2021).林草和梯田措施对小流域降雨—径流—输沙过程的影响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37(6), 92–101.
段德罡,贺俊,高丹琳. (2023).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甄家湾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城市规划, 47(3), 117–118.
汪芳,苗长虹,刘峰贵,等. (2021).黄河流域人居环境的地方性与适应性:挑战和机遇.自然资源学报, 36(1), 1–26.
王永帅,张中华. (2024).人水共生理念下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理水智慧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中国园林, 40(3), 82–88.
向远林,曹明明,翟洲燕,等. (2019).陕西窑洞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及特征分析.人文地理, 34(6), 82–90.
伊利亚德. (2002).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