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乾坤湾镇碾盘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18

所属年代:明朝初年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清涧河流域

完成学生:程晓、康轩羚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冯任军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村落三面环黄河,地处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段,形成九曲十八湾的核心景观——乾坤湾,被列为黄河天然地质公园。清涧河是黄河一级支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村落,于乾坤湾镇汇入黄河,形成树枝状沟壑水系,沟壑密度达4-5公里/平方公里;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0℃,年降水量仅500毫米,时空分布不均,夏季多短时强降雨、冬季干冷。海拔约720米,气温随高度递减,加剧了局部微气候的复杂性;

3)地形地貌:属陕北黄土高原东部梁峁沟壑区,沟壑面积占比约50%,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约900米。村落位于山湾地带,梁顶平坦处为建筑集聚区,四周被冲沟切割,形成深沟窄河、塬顶建屋格局;

4)人文环境:明朝初年建村,以郭、冯、郝三姓为主,因院落外设碾盘得名碾畔,清代属延安府,建国后历属土岗乡、乾坤湾镇。发展出排水、蓄水、护塬的雨洪调适系统,以水窖蓄雨水、植被固沟壑,应对资源短缺与侵蚀风险。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雨水收集工程系统:在干旱气候下,村民通过硬化院落地面、利用屋顶、院面作为集水面,径流通过檐沟汇入院内水窖储存,供日常饮用和洗涤。新村道路设单侧明沟排水系统,明沟连接院落水窖进水口,将道路径流引入水窖,扩大集水范围,提升雨水利用效率,形成屋面→院落→道路→农田的串联系统。雨水先蓄于水窖,余水用于灌溉院落周边小块农田,实现一滴水多用,同时缺水期缩减农田面积,优化资源分配;

2)本土化技术设施:水窖采用黄土夯实或石块砌筑,成本低、维护简易,适应半干旱区降水的不稳定性。村内没有复杂的管理机制,主要依赖家庭单元自主维护,体现分散式、低技术导向的资源支配逻辑。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系引导聚落格局:村落选址于黄河乾坤湾太极八卦形大拐弯处,三面环河形成天然屏障,整体呈山-宅-树-水圈层式格局。建筑沿梁顶等高线稀疏区分布,长轴平行等高线、短轴垂直等高线,减少水土扰动。街巷依山势蜿蜒,主路面向黄河,支路顺应塬面形态,形成开放式界面;

2)水文空间耦合:黄河岸线作为景观轴线,建筑散点布局能够保持视觉通廊,形成“路-房-崖-河”序列。村内无严格功能分区,但农业生产区近水源,居住区布局主动避让冲沟;

3)生态整合:街巷两侧保留林地、灌木带,能够缓冲径流并固土,体现了“顺天因地”的生态智慧。

三、小结

碾畔村作为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聚落,依托黄河乾坤湾太极地貌的独特景观,在半干旱气候、破碎黄土沟壑及水资源短缺的严苛环境下,形成了极具适应性的生存范式。资源利用方面,以院落水窖、道路明渠构建屋面-院落-农田雨水梯级利用系统,实现微水资源高效收集;空间布局方面,采用山-宅-树-水的圈层结构,建筑沿梁顶等高线散置,街巷顺山势延展,既避洪水又纳峡谷视野;灾害韧性方面,通过植被固土护塬、挑出式排水导流,形成排-蓄-护的雨洪调适系统,以应对暴雨侵蚀;文化认同方面,乾坤湾自然奇观被赋予太极宇宙观,碾畔地名承载依赖黄河的集体记忆,彰显敬畏与依存并存的生态智慧。


参考文献

刘光祖,史美英,边宽江.(1998).陕北地区主要河流年降雨输沙规律的统计分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04),118-124.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