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郭壁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21

所属年代:宋代至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

完成学生:李卓起、李懿、徐诺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郭壁村位于沁河中游西岸,沁河形成S形弯道,南岸为侵蚀凹岸,北岸为堆积凸岸;

2)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600毫米,降水集中于夏季,春旱显著;

3)地形地貌:地处沁河中游侵蚀堆积河谷,村落位于海拔约500-550米的山前缓坡台地,地形自西向东倾斜,形成背山面水格局;

4)人文环境:现存明清建筑群及堡寨防御体系,体现军事、商业与宗族文化的复合特征。

二、人水关系

1.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空间避害:因沁河三次改道(元代至清乾隆),村落从河东岸迁至西岸台地,形成靠山避水的选址原则,规避洪水风险;

2)工程措施疏导:利用台地高差建造下沉式院落,结合夯土堡墙(长约1.5公里)抵御水患;天然土塬作为防洪屏障,体现抗疏并举的生存智慧;

3)动态平衡:清乾隆后沁河改道分割郭南、郭北,村民通过重构堡寨体系实现水退人进的空间适应。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文引导空间结构:沁河S形弯道驱动村落分异——郭北依托堆积凸岸形成方格式街巷,郭南适应侵蚀凹岸地形采用自由式布局;

2)水系锚定功能分区:古商道沿河布局,串联防御节点与商业区,形成商防一体复合空间;崔府君庙设于古渡口,融合祭祀与市集功能;

3)地形适应性营建:院落随台地高差灵活布局,四大八小形制调和风水观念与坡度约束,如韩范进士第坐西朝东契合负阴抱阳理念。

三、小结

郭壁村以水灾害防控为核心韧性策略,通过空间迁移与工程防御应对沁河改道风险;同时以水文地形为基底,驱动商防复合空间与宗族院落的适应性布局,形成北方河谷型村落人水动态平衡的典型范式。


参考文献

郝平,齐慧君. (2024).明至民国沁河流域郭峪村聚落空间变迁.历史地理研究, 44(03):83-101+155-156.

沁水县嘉峰镇政府信息公开. (20223).太行古堡专题系列之沁水县郭壁村.

Lin Z , Liang Y , Liu X . (2024). Study on spatial form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Jiugua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 transportation network.Heritage Science, 12(1).

Zhang D, Shi Z, Cheng M. (2023). A Study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rtyard House Distribution.Buildings, 13(8):35.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