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山西省阳城县上庄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22

所属年代:始建于南宋时期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

完成学生:李卓起、李懿、徐诺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庄河自东向西穿村而过,为季节性山地河流,丰水期(6-8月)水量充沛,枯水期水流断续;

2)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温约10℃,降水集中于夏季(约占全年60%),暴雨频发易致山洪及内涝;冬季寒冷干燥(1月均温低于0℃);

3)地形地貌:太行山南麓丘陵谷地,三面环山,东高西低,垂直高差达约110米。地势陡峭形成天然排水通道,村落呈阶梯式布局;

4)人文环境:明清传统聚落,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永宁闸、水街等标志性水工设施体现防洪智慧与风水文化。

二、人水关系

1.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工程措施:构建三级排水体系——平行等高线主巷收集雨水,垂直巷道引导入庄河;巷道采用“锅底形”断面(中部低洼),提升排水效率并保护宅基;

2)空间避害:沿河建筑抬高石砌台基(如永宁闸),住宅择高地台地而建,规避洪水浸泡;墙体采用防水石料,增强抗洪耐久性。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水系锚定空间结构:庄河作为村落主轴,河道上方铺设石板形成“水街”,串联水井、祠堂、望月楼等公共节点,兼具交通、供水与仪式功能;

2)坡势梯度化营建:住宅顺坡势阶梯式错落布局;双主街于樊家花园交汇,形成轴向秩序与地形高度契合的空间网络。

三、小结

上庄村以水灾害防控为核心,通过抬基导渠应对季风性洪涝;同时以水文引导型空间组织实现自然水系与聚落结构的深度嵌合,形成北方山地聚落“防灾-空间”一体化的典型范式。


参考文献

郭鹏宇.(2017).丁沃沃.集群建筑类型和村落形态研究——以山西阳城上庄村为例.建筑学报, (05):80-86.

刘捷.(2016).上庄十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庄村志编纂委员会.(2001).上庄村志.阳城:上庄村委.

王鑫.(2013).传统聚落空间组构分析——以山西上庄村为例.建筑学报, (S1):24-27

吴庆洲.(1997).《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