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泥河沟乡泥河沟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20

所属年代:北宋-至今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

完成学生:高敏祺、徐莹莹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黄河及其支流车会河穿村而过,形成“山、水、村、林”的立体格局;

2)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少,主要集中于7~9月,旱灾频发;

3)地形地貌:村子处于黄土高原秦晋大峡谷腹地,梁峁沟壑纵横,呈“三面环山、一面临河”之势;

4)人文环境:村内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千年古枣园、武氏家族聚居等,河神信仰深厚。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山地灌溉系统:修建“闷葫芦”蓄水池调节水量,“倒虹”工程利用虹吸效应连通灌溉渠网,覆盖全村耕地;

2)生态循环:枣林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形成“降水—涵养—灌溉”的生态循环。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梯级聚落:村落依山势形成“两横三纵”的阶梯布局,建筑向阳避风,枣园、农田等生产用地近河分布;

2)功能分区:生活空间居山腰,生产空间沿河滩,生态空间嵌合其间。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择址避洪:村落建于黄河300米外山腰,能够避洪水冲击;

2)工程防洪:1970年代修建顶水坝、顺水坝,改变黄河流向,保护滩地枣园。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信仰实践:村内留存着河神庙、龙王庙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

2)民俗载体:红枣文化(拜枣神、枣制食品)与水运历史(古码头“宁河口渡”)深度融合。

三、小结

泥河沟村通过阶梯式聚落布局和“闷葫芦—倒虹”式灌溉系统,实现干旱环境下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其“山—水—村—林”格局彰显了人地共生智慧,河神信仰与古枣园文化强化了地方认同。未来需应对降水不均、生态脆弱等挑战,延续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唐勇.(2020).枣园营造记——基于传统村落的系统性建设思考.建筑技艺,26(12),38-47.

唐英,王军,史承勇.(2016).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以佳县泥河沟村为例.建筑与文化,(07),136-138.

Liu, L., Chen, M., Luo, P., Hu, M., Duan, W., Elbeltagi, A. (2023). A novel integrated spatiotemporal-variable model of landscape chang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Jinshaan Gorge, Yellow River Basin. Land, 12(9), 1666.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