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24
所属年代:明清时期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
完成学生:王浩楠、李晓涵、李福星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小晋城市辖区均属黄河水系。境主要内有沁河、丹河等水系;
2)气候条件:西黄石村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平均气温约11℃;
3)地形地貌:西黄石村地属晋城市城区位于泽州盆地中心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4)人文环境:黄石村村庄南山使河流转折,恰好在此处形成冲积平原,南山成为“水口砂”。村中建筑沿河而建,群山、河流、村落三者融为一体。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西黄石村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系。村民家家户户修建水窖,通过收集屋顶、场院雨水并经沉淀后供人畜饮用,水窖采用口小肚大设计,窖壁用红胶泥防渗,冬季还储存积雪融化水以缓解春旱。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村落空间布局与水文环境深度融合。形成“一纵六横”的街巷格局,主街金玉街南北向贯穿全村,次要街巷东西向与主街相交,形成不对称的鱼骨式排洪通道。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针对雨洪威胁,西黄石村形成了“缓洪、分流、排水”的防控体系。设置三座水池与排洪通道紧密结合,西北侧和南部西侧的水池因应对外部较大流量雨洪,面积和容量相对较大,东南部水池主要分流主街雨洪,面积较小。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水文化在西黄石村体现鲜明。村内龙王庙为重要信仰空间,农历六月十三举办“龙王会”献戏祈雨,庙内存有清代祈雨碑。清代碑刻记载村民共修井台、订立用水公约,规范取水秩序。
三、小结
西黄石村通过水利工程技术、适应性空间营建、水灾害防控及水文化传承,实现了与水的和谐共生,其经验为传统村落人水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郭华瞻,白成军.(2016).黄土地区传统村落的固有雨洪管理方法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西黄石村为例.华中建筑,34(04),103–107.
薛林平,赖钰辰,孟璠磊.(2010).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西黄石古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