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25
所属年代:新时期时代后期-至今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
完成学生:张创艺、易凌宇、苗开婷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木头峪村坐落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西岸,地处黄河与无定河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黄河干流奔腾而过,村内还有数条季节性溪流,这些溪流最终汇入黄河,共同构成了复杂且独特的水文环境;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450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7 - 9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发,对村落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挑战;
3)地形地貌: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起伏较大,黄河岸边为陡峭的悬崖,村内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平均海拔约900米,地形复杂多样,为村落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独特的地理条件;
4)人文环境:依托黄河水运优势,曾是黄河水运的重要节点,商贸活动频繁。是黄土高原上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为保障农田灌溉,村民在黄河岸边修筑简易引水渠,利用地势落差将黄河水引入村内蓄水池,再通过支渠输送到农田。同时,在村内挖掘水窖,收集雨水,用于日常饮用和牲畜饮水。为防止洪水冲毁农田和村庄,在黄河沿岸修筑堤坝,采用石块和土坯加固;
2)水系统整合:村内自然河道与人工沟渠相连,形成排水网络,将生活污水和雨水及时排出。利用黄河水力资源,在村内合适位置建造小型水磨坊,用于粮食加工;
3)水资源管理:在用水分配上,遵循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由村中长辈或德高望重之人协调。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中,村民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体现了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了村落的凝聚力,也推动了村落社会结构的发展。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聚落选址于黄河岸边的台地上,地势较高,可有效避免黄河洪水的侵袭。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采用夹河筑城模式,开挖沟渠取土堆筑人工台地,既抬升居住面规避内涝,又形成排水通道;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黄河成为村落的天然边界,界定出村落与外界的空间范围。八座水门成为村内与外界交通的重要节点,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划分出不同的功能组团,如居住区、手工业区等。
三、小结
木头峪村通过巧妙的水利工程和空间营建,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功能性支配,以适应复杂的水文环境,体现了人水互动中控制与适应的辩证统一。其独特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支撑了农业生产和商贸活动的繁荣,促进了村落社会的发展。然而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反映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动态平衡的内在限度。
参考文献
王树声&刘临安.(2009).试论古代城市人居环境的人文结构与意义.建筑师,(05),116-118. Si-Yuan, W., Jing-Shi, L., & Cun-Jian, Y. (2008).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Pedosphere,18(2), 17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