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26
所属年代:明崇祯九年-至今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
完成学生:张创艺、易凌宇、苗开婷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老牛湾村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处,位于黄河中上游,黄河在此形成近乎360度的大转弯,属于黄河水系范畴;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400毫米,降水集中于7月至9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易引发旱涝灾害,且冬季寒冷干燥,多大风天气;
3)地形地貌: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起伏较大,黄河两岸为陡峭的悬崖,村内多山地、沟壑,平均海拔约1000米,地形复杂多样;
4)人文环境: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黄河水上运输的重要节点。村落与黄河息息相关,故而形成了以黄河为依托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黄土高原上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村民在黄河沿岸修筑简易码头,方便船只停靠与货物装卸。利用地势落差,修建小型引水渠,将黄河水引入农田灌溉。为防止洪水冲毁农田,在河道两岸修筑堤坝,采用石块、土坯等材料加固,增强其抗洪能力;
2)水系统整合:村内自然河道与人工沟渠相连,形成排水网络,将生活污水和雨水及时排出。部分村民在院落内设置水窖,收集雨水,用于日常生活和牲畜饮用;
3)水资源管理:在用水分配上,遵循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由村中长辈或德高望重之人协调。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中,村民共同参与,体现了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了村落的凝聚力。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聚落选址于黄河岸边的台地上,地势较高,可有效避免黄河洪水的侵袭。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进行排水。在院落布局上,采用前低后高的形式,便于雨水排出;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黄河成为村落的主要空间轴线,沿河分布着码头、商铺等公共建筑。村内道路顺应地形和水系走向,呈不规则状分布。以黄河和村内水系为界,划分出居住区、农田区和公共活动区等功能区域。
三、小结
老牛湾村通过巧妙利用地形和水资源,构建了独特的人水关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村民以工程技术实现对水资源的有限调控,以空间布局适应水文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和聚落形态,是黄土高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老牛湾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保护传统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曹象明.(2014).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博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
介子平&邢占平.(2023).黄河佑山西:老牛湾与大峡谷.映像,(08),62-72.
管勃勃,苏晓明&李旭龙.(202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石窑民居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以老牛湾村为例.城市建筑空间,30(01),93-94.
董梅菡&韩瑛.(2015).老牛湾传统窑洞聚落形态初探.建筑与文化,(05),129-130.
蒋黎明,邢建勋,贾震&哈日桂.(2023).“文化-空间”互融下老牛湾村传统营建智慧探析.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