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黄河流域 -> 正文

山西省永济市蒲津渡遗址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YE-027

所属年代:唐代(公元618-907年)

所属区域:河流域山西段/山西省永济县蒲州古城

完成学生:赵千千、周文萱、张晟婷

指导教师:高晨舸、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

合作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区约18公里的蒲州故城外黄河东侧岸,地处黄河流域中游;

2)气候条件: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征鲜明,四季分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适中但季节分配不均;

3)地形地貌:北依峨眉岭,南临黄河,地形独特,背靠丘陵,面朝滩涂,既利于抵御洪水,又便于农耕与交通;

4)人文环境:蒲津渡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其出土的黄河大铁牛地锚系统等深刻反映出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系方面的成就,以及先民们如何处理与黄河水之间复杂的人地关系。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浮桥技术与力学:作为蒲津渡浮桥的地锚,铁牛(55吨-78吨)、铁人、铁柱、铁山等共同组成坚固的地锚系统(总用量约1100t)。使浮桥更加稳定,维系了秦晋之间的重要交通线;

2)灌溉系统与农业:遗址周边发现的灌溉渠道,布局合理,坡度设计科学。这些灌溉系统为周边农田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排水设施与农业:蒲津渡遗址内发现的排水设施,包括暗沟与明渠,形成了复合排水网络。这些设施能够有效排除雨水和生活污水,保障聚落的环境卫生。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地形优势与避险:古人选择在丘陵与河谷过渡地带居住,利用丘陵阻挡洪水,河谷便于取水与耕种。这种选址模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适应能力;

2)防洪策略与堤坝:蒲津渡遗址周边发现多层堤坝遗迹,展现了古人应对黄河洪水的智慧。通过考古分析,发现这些堤坝在历史上多次抵御了黄河的泛滥;

3)生态环境与资源:遗址周边的动植物化石表明,古代生态环境丰富多样,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古人在此建立聚落,充分考虑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4)聚落布局与规划:故城遗址分东、西两城,占地面积约4.26平方千米。地表残存部分城墙及建筑。分为内、外城,内城为明代夯土包砖城,外城为唐代夯土城;内城存城墙、城门、敌台、瓮城、鼓楼及角楼遗址,外城存有东土门东北角及东南角的局部残垣。不仅便于管理,也提高了聚落的防御能力和经济效率。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祭祀文化与信仰:遗址内发现的祭祀坑,出土了大量与水神相关的文物。有“河伯娶亲”等传说,反映先民对黄河的敬畏依赖,也体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古蒲津渡口曾有祭祀河神的龙舟活动,现演变为民间竞技;

2)灌溉系统与农业:《永济县志》记载的“淘河”传统,是古人对黄河治理的一种方式。这种传统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为现代黄河治理提供了借鉴。

三、小结

蒲津渡遗址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军事和商贸价值上,更在于它完整地展现了古代先民在黄河岸边,如何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如何利用和改造水资源,从而构建起相对稳定的人居系统的智慧。通过对蒲津渡遗址的深入研究,可以窥见古代黄河流域人居环境演变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特征。


参考文献

杨奇儒,郑笑平,王现国. (2010).黄河流域人口变化与水权制度变迁研究[J].人民黄河, 32(04): 7-9.

刘永生.黄河蒲津渡遗址[M].科学出版社, 2013.

周秦. (2003).黄河大铁牛[J].金属世界, (03): 21.

祁涛. (2019).连舟于河锻索为桥——蒲津渡遗址探索刍议[J].中国民族博览, (01): 218-219.

白燕培. (2018).黄河蒲津渡唐开元铁牛及铁人雕塑考[J].农业考古, (01): 228-231.

刘文卿,陈莉,刘大平,等. (2021).东北边疆区人居空间营造特点的考古学阐释框架——以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为例[J].建筑学报, (S1): 7-11.

吴为山. (2009).黄河铁牛的价值[J].雕塑, (04): 44-45.

郝尹绮. (2016).黄河蒲津渡铁牛群的艺术特色[J].文物世界, (06): 14-16.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