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28
所属年代:始建于北宋年间一零九三年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
完成学生:赵千千、张晟婷、周文萱
指导教师:高晨舸、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窦庄村位于黄河流域的沁河水系范围;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8-10℃、年平均降水560-750毫米左右,但受山地与河谷地形调节形成冬暖夏凉、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的宜居宜农小气候;
3)地形地貌:窦庄村背倚磕山、面朝沁河,坐落于沁河西岸台地;
4)人文环境:窦庄村是以窦、张宗族为核心的血缘聚落,依托沁河航运枢纽形成商防一体的"九门九关"军事化格局,兼具晋商漕运文化与传统农耕文明特征,适用于晋东南商贸与防御需求下的传统村落人水关系研究。
二、人水关系
1.水环境适应性空间营建
1)水环境适应性宏观结构:构建了以“山-田-村-田-河”为结构的适应性水环境,通过山区储水调控与村落、农田至河流的双循环水文系统(涵盖垂直“山-田”循环与水平“村-田-河”循环),并辅以河流与地下水双向补给,形成了具有海绵效应和完整水链的嵌套式生态水文循环体系;
2)适应山区地势的排水体系:窦庄村在“近水而不临水”的理性选址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筑、院落、街巷、直至沟渠-农田-河道的三级梯度生态排水系统,通过分级导排、消能截滞,既保障防洪安全又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充分体现了传统“渗、滞、蓄、净”的生态治水智慧;
3)适应水土条件的生产模式:通过“西山坡梯田拦截径流、消纳洪水、东冲积扇农田蓄洪保墒兼耕、中央村落旱田环绕改善微气候”的三重生态农业系统,通过空间布局将农业生产、防洪减灾与生态优化融为一体,完美诠释了“耕作防灾”的可持续发展智慧;
4)适应时代的防御性水利设施:沁河流域堡寨型村落普遍采用“三面环水”或“依山傍水”的空间格局,并构筑连续防御墙、瓮城、马面及瞭望孔构成完备防御体系;其内部配套完整自给设施,部分大型聚落还包含兼泄洪功能的护城河、带排水平台的藏兵洞等军事工程,体现了“军事防御为主导、多功能空间集成”的聚落特征。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定骨架:沁河水系主导聚落轴向延展与边界限定,形成“背山面水”的带状防御格局;
2)水促功能:人工设施(护城河、梯田、排水系统)将水文特征转化为防御屏障与生态循环(山-田-村-田-河),实现多重功能共生;
3)水塑意象:“金龟探水势”轮廓与亲水路网融合,赋予聚落形态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三、小结
窦庄村是沁河流域“山水—防御—文化”共生的典型村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智慧,彰显其历史韧性、生态适应性和文化独特性。水文环境根本性塑造了村落空间形态,呈现人水协同演化特征。面对水环境变迁,村落通过自适应调适,形成了层级化的“山-田-村-田-河”水适应性空间结构。该结构包含三维平衡机制:垂直上梯田调径流蓄水土,水平上街巷耦合水系,时间上周期调节雨季防洪与旱季蓄水。这验证了传统聚落“因水而生、依水而变”的营造智慧,其空间拓扑关系与《考工记》“邻里水法”形成跨时空呼应。
参考文献
胡晓斐. (2018).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形态变迁的影响因素——以山西省沁水县窦庄村为例【J】.西部皮革, (24): 85.
石谦飞,李昉芳,景一帆,等. (2021).晋东南传统聚落水环境适应性营造智慧——以晋城市泽州县南峪村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06): 134-140.
刘伟国,郝平. (2019).南太行山地区堡寨村落的形成和特点——以沁河流域的窦庄村和郭峪村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1): 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