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YE-029
所属年代:清代
所属区域:黄河流域/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
完成学生:张璐、王瑾瑞、王亚琴
指导教师:张子龙、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兰州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刘家峡镇位于黄河上游,依托刘家峡水库,水文环境受水库调节影响显著;
2)气候条件:刘家峡镇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且集中的显著特点;
3)地形地貌:刘家峡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黄河干流穿境而过,境内地形高低悬殊,地貌复杂多样;
4)人文环境:刘家峡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氛围,依托刘家峡水库发展渔业、旅游业和农业,形成了独特的水岸人文景观。这里既有传统的水利文化,又融合了现代水电工业文明,同时保留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展现了黄河文化与多民族共生的特色。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刘家峡水电站的调控水技术以多目标协同优化为核心,通过大坝蓄泄调控实现防洪、防凌、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运用"蓄清排浑"技术应对泥沙淤积,结合水库分层取水调节水温,减轻对下游生态的影响;
2)水系统整合:刘家峡水系统通过"龙刘联调"梯级调度、"蓄清排浑"泥沙控制和智能生态流量调控三大核心技术,实现防洪、发电、灌溉与生态的多目标优化;
3)水资源管理:刘家峡水资源管理采用"防洪优先、电调服从水调、生态民生兼顾"的调度原则,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动态泥沙调控和生态流量保障三大体系。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刘家峡通过选择黄河峡谷段天然有利地形筑坝,利用V型河谷减少工程量,同时改造岸坡结构增强稳定性,实现避让地质风险与高效蓄能的统一;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刘家峡以黄河干流为轴线,通过水库蓄水形成人工湖面核心,辐射带动两岸阶梯状发展的城镇、农田和生态空间,构建"一水贯峡、多廊联动"的流域空间格局。
三、小结
刘家峡结合峡谷地形优势,通过筑坝蓄水形成核心人工湖面,构建了以水系为主导的"一水贯峡、多廊联动"空间格局,依托"龙刘联调"梯级调度、"蓄清排浑"泥沙控制和智能生态流量管理三大核心体系,实现了防洪、发电、灌溉与生态的多目标协同优化,体现了人工干预与自然地理条件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宋朝军.(2024).甘肃因地制宜推广现代渔业,人民日报,006.
乐茂华,李永清,付廷勤,张心国.(2021).黄河刘家峡水库洮河口排沙洞运行效果及库区河道响应.泥沙研究,46(02),29-34.
侯齐.(2019).刘家峡水电站的七个“第一”.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5),93-96.
张志会.(2013).刘家峡水电站工程建设的若干历史反思.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5(01),58-70.
袁腾港,张英,钱继坤,宋斐,嵇振青,邹松兵.(2024).甘肃洮河流域水文气象动态及径流和水质驱动机制.冰川冻土,46(04),1329-1340.